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青年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截止至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47亿,较1982年相比增长约37.6倍,占全部人口的16%。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不仅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还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产生重要的差异化影响。具体而言,从流入地来看,一方面大规模人口流入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会给地方公共品带来拥挤效应,加大财政支出压力。而从流出地来看,大规模的人口流出在减少劳动力供给,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减少财政收入规模的同时,也带来公共品需求的下降,减轻财政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如何根据人口流动趋势提供公共品,以实现公共品供求的空间匹配成为本文研究的研究主题。鉴此,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品分为“硬”、“软”两类,分别从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角度利用2007-2016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人口流动对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地方政府没有随人口流动规模的变化而对公共支出规模进行相应调整,公共品供需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第二,地方公共品供给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地方公共品供给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论及现实情况,本文从优化财权与事权分配、建立动态公共品预算制度及中央和省级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