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一个直接经济收益水平较低、社会收益水平较高的风险性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市场和环境等多重风险因素的影响。为了弱化与规避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营应运而生,从而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上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其本质是市场多元主体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并以契约为纽带,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但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不意味着可以规避所有的风险,反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市场风险常常使其难以持续发展甚至瓦解。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研究中,由于缺乏综合系统的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混淆风险的表现与原因,导致解决问题的办法零乱而不系统。因此,迫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研究,为生产实践指明方向。  
 本文借鉴机会成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厂商理论等相关原理,采用局部均衡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主体及其运行作为一个箱体分析其发展,构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率的参照系,认为合作剩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经营回应了合作剩余,也是比较农户自主经营和企业自主经营、进而规避风险的一种制度创新。具体来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必须在一定的参照系下进行,即农户自主经营和企业自主经营,尤其是农户自主经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则市场风险的形成便可分解为受外部冲击和内部要素的影响,即风险可能是外生的也可能是内生的,区别不同来源的风险因素,认为这两种风险的配置、分担以及规避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是本文分析的核心所在。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管理,主要是要形成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合理地区分各个风险要素,科学地搭配风险管理办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各个主体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全文共分六章。  
 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综述,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提出本文的重点和主要创新点,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继续研究的方向。  
 第2章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合作剩余。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阐释合作剩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重要原因,合作剩余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效率。此外,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及其运行机制构造成一个箱体,以农户家庭经营和企业自主经营模式作为参照系,尤其是以家庭承包制模式作为参照,对比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营效率和市场风险,得知市场风险过大导致各参与主体无法承担时,家庭承包经营和企业自主经营将成为其退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替代选择。  
 第3章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形成机制。着重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机理。在本章中,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是自然圈层的影响以及市场本身引发的市场波动,内生性风险则是参与主体的市场适应性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产生损失,这种损失包括了绝对收益的减少乃至出现亏损,还包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和参照系比较而言的相对损失。  
 第4章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配置机制。本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类型和风险配置类型,提出了市场风险配置的双层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配置是由农业产业化经营契约形式决定的,在“公司+农户”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中,在契约不完备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风险在不同主体中配置不均衡,一些主体权衡违约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有利可图就会选择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这样,风险配置不均衡,加之参与主体选择履约导致无法承担风险的后果,选择违约或者退出等都会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瓦解。  
 第5章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分担机制。“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基本模式的再创新,是回应降低交易成本而产生的新的组织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在降低和分担市场风险上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依然无法杜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产生,也无法完全消除市场风险对各个主体的影响。  
 第6章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本章借鉴国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事前主要针对外生性风险因素和内生性风险因素进行管理;事中则是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配置,并且要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事后加大对各市场主体损失的弥补,增强各市场主体承担风险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分析的参照系。就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和农户来说,分别把企业自主经营与农户自主经营作为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替代选择,企业自主经营与农户自主经营的收益分别是公司和农户的机会成本,一旦农业产业化经营带给各个参与主体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或使其承担的风险过大时,其他经营方式就会取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2、区别了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在可见的多种风险现象中,没有区别这些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在分类时很多风险起因与风险现象混为一体。本文认为风险因素是导致不确定状态可能发生的各种环境和条件,是风险产生的直接根源。风险因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各种不利的冲击,导致不确定状态发生。但风险并不就是损失,只有当风险确认后,出现了风险后果才意味着损失的出现,因此,风险后果是一旦风险发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损失。  
 3、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作为整体分析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风险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因素导致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产生的市场风险,第二层次是市场风险在产业化箱体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配置。  
 4、提出并区分农业产业化经营内生性市场风险和外生性市场风险因素,外生性市场风险因素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外部的,不受农业产业化经营自身发展制约的因素,分别从自然圈层和市场圈层这两个圈层对外生性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内生性市场风险因素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内部的风险因素,其来源一是各个市场主体自身风险因素,由各参与主体自身缺陷引发的,在箱体内部成为影响到整个箱体的风险因素;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箱体本身的风险因素,是伴随着箱体形成而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  
 5、从制度变迁、市场环境、家庭经营等角度重新界定了合作剩余的概念。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保持各参与主体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也就是要保持各参与主体在分享合作剩余上达成一致,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利益一体化。  
 6、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契约类型结合起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契约的风险配置分为农户承担型、公司承担型和共同承担型,提出市场风险配置的双层渠道。认为契约类型决定了风险配置,风险配置与市场主体行为又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