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户特征及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呈现家庭流动的形式,使得近年来相关研究越来越热。而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我国过往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单一的宏观上或者微观上对家庭个体成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而忽视了家庭作为连接个体和群体一个重要载体。在通过大量地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对我国家庭户和人口流动的变动从趋势上和现状上进行细致讨论。在数据前期比较的基础上,本文选择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对研究主题从个体层面和家庭两个层面展开,分别对两个层面的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并在家庭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家庭户特征对家庭流动模式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的家庭户总户数明显增加,而户均规模和户均人数却在不断缩小。家庭不断小型化,家庭类型由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单人家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单人家庭比重上升明显。家庭人均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城乡家庭差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也十分明显。流动人口剧增的同时,家庭流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家庭特征下的流动决策差异明显。另外,流动决策呈现理性化。第二,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个体流动决策受到了所在家庭户的基本特征、经济特征、社会制度特征、个体自身的基本特征的共同影响。其中,个体的流动决策受到了所在家庭的经济特征、社会制度特征影响最为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人口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相一致。第三,通过对数据分析还发现:有17.14%的家庭处于流动状态,主要以核心家庭、单人家庭为主;其中家庭流动模式主要以家庭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不同家庭户的特征下的家庭流动情况各不相同。另外,模型回归的结果表明:家庭的经济特征、社会制度特征和主事者特征对家庭流动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流动模式上看,家庭户的社会制度特征、主事者特征对家庭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家庭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家庭流动模式最为重要的因素。
其他文献
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既要研究高考试题,更要研究教情和学情,通过对经典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讲解,达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
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具有世界最典型的脆弱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不断扩大的石漠化问题已经
推广了幂指函数,给出了一个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解决了一类问题。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12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    《规划》出台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如何组织实施?带着这些问
报纸
应用“四熟栽培法”,通过间作、套种和再生技术,在双季稻区实现水稻一年四熟,从而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稻作技术新途径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建筑行业、市政工程等方面应用的更为普遍。而工程资料整理归档作为施工企业做好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
胎儿性别的予测,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广大群众所普遍关心的大问题,也是临床医学中防治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对出生前胎儿性别诊断方法的探讨,既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
<正>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专业理论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最佳方式,是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中专学校是以培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