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来了众多的争议与讨论。作为翻译,尤其是跨文化翻译中极为重要的策略,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正是要探寻“异化”丰富的内涵,并着重研究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使用范围和优化方法。正如其它任何策略一样,“异化”也并不是完美的,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会有“使用范围”一说。本文正是要在第三章探寻“异化”的“使用范围”。一系列的检测及证明将会见证对其“使用范围”的界定。本章结论是:一方面,“异化”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化表达;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可以使用“异化”翻译的文化表达,就其“内容”层面而言,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异化”并从“归化”那里寻求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其“形式”层面,就目前而言,我们依然主要依靠“归化”,当然,必要时也要适当使用“异化”。但总的来讲,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各国间“文化共同点”的增多,“异化”将在跨文化翻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用简单的未经加工的“异化”处理一个文化表达时,很可能会得出一个不完善的翻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优化方法来使异化策略更有“能量”、更好地发挥作用,无疑,这对跨文化翻译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这些是在第四章中要探讨到的问题。总体上说,优化方法包括(1)零调整;(2)显性调整:注释调整、阐释调整;(3)隐性调整:文内调整。除了归纳出“优化方法”之外,本章还对每一种优化方法予以详尽的阐释,理据服人,例证充分。另外,第四章还对“异化”及其“优化方法”的其它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挖掘及研究,涉及“优化方法”的选择与协调、遗憾与不足;各种“优化方法”之间的动态转换以及“异化”的展望等问题。这样详尽的阐释之目的就是要更充分地将“异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期其在跨文化翻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讲,笔者认为,“使用范围”和“优化方法”是“异化”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是很值得好好研究的。另外,本论文更注重实践,同时兼顾理论探索,这些研究可以大大拓宽我们对于“异化”的理解,加深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从而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异化”并使其更有效地指导跨文化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