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中央政府启动“投资拉动”、刺激内需的政策,以保持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政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财政资源。中国掀起新一轮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大项目投资建设浪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凸显,巨额财政资源供给增长,使其在投资领域拥有更大的能力和带动力。但是,大项目大工程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吗?财政资源的使用是否应该受到更大的约束?纳税人对财政资源使用应该有怎样的发言权?在举国体制之下,这些问题似乎用不着讨论,但在民主社会中,财政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都应该受到更大的监督。
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建立“土地财政+融资平台+打捆贷款”的融资模式,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走市场化融通之路,进行融资创新。
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投向是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占比超过50%,土地储备贷款集中情况有所缓解;融资平台贷款的方式以抵质押为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较长,5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重超过50%,这主要是因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及运营后还款所需要的融资期限相对较长。
本文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综合归纳的方法,研究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探讨国内外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模式。通过利用灵活融资模式,建立规范的融资平台,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参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对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多样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