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梦”的一种主动选择——读鲁迅《野草》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野草》是独特的。尼采讲,“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生命则通过艺术拯救他们而自救”。鲁迅《野草》如是。他与它的不可尽述,不仅在于它“格式的特别”,他生命体验的深切,更在于他和它成其所是的真实“存在”。于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如果自身属于此在的本质规定,而此在的‘本质’却在于生存,那么我性与自身性就必须从生存论上加以理解”,从他或它的“生存论”出发,就成了本文区别于其它而立论的起点与分析的依据。 本文专论鲁迅《野草》,又单论《野草》之“梦”。对于是时鲁迅最“难于直说”的“一部分生命”,“梦”这一文学体式成了鲁迅复杂内心体验与人生哲学之思的最恰切、最个人、最凝炼的表现。同时,文学梦创造的有意识性,以及鲁迅作为一名文体家的自觉,“梦”言说在《野草》里的反复与奇崛,势必蕴含有更复杂更核心的内容。作为“梦”文学,《野草》直接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而且表现中国精神文化特有的内容。在“梦”的前后参比上,《野草》以它阴郁、荒凉、否定、绝决的语言和情节生成,完成了它在中国梦文学史中在人们生存价值寻求向度上重视“现在”而不是“未来”的一种强烈的现代性超越。 全文由绪论起,交待研究状况与写作原由。后通过三个部分来重点展开: 第一章,梦因:《野草》的生成境域; 第二章,梦境:《野草》的文体表现; 第三章,梦思:《野草》的人生哲学;由生成,到特征参析、再到理由追问,力求说明《野草》之“梦”是鲁迅创作的一种主动选择。最后,作结,完成本篇论文的言说。
其他文献
于慎行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也是朝中的一位大臣,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本论文以于慎行的交游和著述为切入点,从各个方面展现于慎行的阅历风范、思想体系、价值
欧洲文学史上,歌德研究一直是个重要课题,其中涉及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美学主张和诗学观念等等,与此同时,歌德的自由理念却一度遭到忽视和冷落。个中原因,无非在于歌德的时
苏童的大部分作品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了许多尖锐的探索方式,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或者说先锋性。与其他先锋作家及作品比较,苏童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先锋写作中的“另类”:他在形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一位极富魅力、个性独特的女作家,她以桀骜不驯的姿态在写作领域探索生命与存在的意义,宣扬人性的内在品质和描写身处尴尬处境中人类的有效奋斗与自由
早期原始艺术诗、乐、舞三者混合在一起,文字的出现后诗乐才逐步分离。本文基于《文心雕龙》中《明诗》和《乐府》的诗歌观,从古代诗的流变史和歌的发展史的交集——音乐角度论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最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易卜生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和中国,受到了巨大的欢迎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卜生首先被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