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斑海豹种群资源和分子遗传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in4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海豹,西北太平洋广泛分布的冷水性海洋哺乳动物,为我国的二类保护野生动物,属于濒危物种,也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自然繁殖的鳍脚类动物。辽东湾结冰区是斑海豹在世界上8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斑海豹资源,对渤海海域斑海豹的栖息地、种群动态及分布时间、重金属体内积累、以及斑海豹的分子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斑海豹在渤海海域的栖息地有辽宁双台子河口水域、大连虎平岛和山东庙岛群岛海域三处,其中的上岸点分别为河口泥沙滩、海里的浅石滩和海岛周围的小岛礁三种类型。斑海豹出现在三个栖息地的时间为每年的3~5月,2002~2008年间各栖息地的斑海豹的数量变化不明显。对斑海豹肌肉、肝和肾脏组织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汞(Hg)、镉(Cd)、铅(Pb)和砷(As)等有毒元素在斑海豹体内的积累远未达到致死浓度。对斑海豹的部分mtDNA序列分析发现,辽东湾斑海豹群体的遗传距离、控制区DNA的单元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均远小于日本群体,辽东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微卫星引物标记对辽东湾斑海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4个)和期望杂合度(0.24~0.72)等指标均较低,表明辽东湾斑海豹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可能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瓶颈效应。对斑海豹的41个MHC-I基因的序列分析,得到40个等位基因。斑海豹MHC-I基因多态性水平高,说明辽东湾斑海豹种群MHC-I基因的丰富性。以上研究结果对于我国辽东湾斑海豹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为解决采动影响下破碎煤体在瓦斯抽采过程中,钻孔密封质量差、易发生失稳破坏等难题,以平煤十三矿为工程研究背景,在钻孔失稳变形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孔口段煤体注浆固
短应力轧机在轧制的开始和结束时会产生轧辊跳动,对拉杆产生冲击载荷,因此就需要轧辊平衡装置来平衡掉轧辊重力。阐述了几种平衡装置的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一种新的平衡装置,
尾砂充填采矿能够实现尾矿综合利用、地压安全管控、地表塌陷控制等目的,是符合国家绿色矿业要求的采矿方法。为将充填物料顺利回填入采空区,通常需以水作为载体将物料配置成
昆虫翅翼仿生学研究,对揭示扑翼飞行的气动和稳定性原理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能够为微型扑翼飞行器的仿生翅翼研制提供理论参考。近二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昆虫翅翼的功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