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貌类型兼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近年来,彭州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彭州市的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建设用地的增加引起了农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减少,土地利用的类型发生明显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彭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总结出土地利用的特征并找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对彭州市1999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的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以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分析,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2010年彭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用地中,农用地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2.89%。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1.89%。未利用地所占土地比重较小,开发难度也比较大。(2)1999年-2010年,从各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来看,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耕地,总面积减少了4658.67hm~2,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变化幅度为37.95%。(3)从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来看,从1999年-2010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面积在大部分乡镇中都处于减少状态,变化幅度较大的有龙门山镇、天彭镇、濛阳镇、隆丰镇和致和镇,建设用地面积在绝大部分乡镇中也都处于增长状态,增幅较大的有丽春镇、天彭镇、濛阳镇、隆丰镇、丹景山镇和致和镇。20个乡镇中有15个乡镇的其他用地面积在减少。(4)从土地利用程度的时间变化情况来看,1999年到2010年以来,彭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R为-0.0155。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来看,彭州市1999-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慢,年变化率达0.47%,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地类是其他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4.22%。彭州市的土地利用率波动较小,土地利用比较平稳。1999-2001年利用率下降了0.1%,2001-2007年利用率从94.87%上升到95.08%。彭州市的土地垦殖率总体呈递减趋势,从1999年的38.26%减少到2010年的35.14%。(5)在地震以前,彭州市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在逐步增大,在2008年到达最大值1.4061,地震后,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开始变小,土地利用景观趋于合理。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在逐渐增大,而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峰值为2.3603,2009年的优势度明显降低。(6)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引起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彭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