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6.9%,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现了局部农村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技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地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别阐述了:1.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推广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依赖,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需求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教育理论、新技术扩散理论、农业踏板原理和内源发展理论,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关系。2.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民科技需求变化给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提出的在推广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需求,进行了供求主体之间的协同分析。3.总结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供给状况和弊端,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路、创建原则、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4.经过对农业科技推广供求状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供给主体,农业生产与推广、教育紧密结合,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科技培训、网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与对策。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办法,对农业教育机构科技管理将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纳入体系创新之中。6.介绍了中国农科院机构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践和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多次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拓展,但是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的“创新体系”将对优化、完善我国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