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开展污泥生物炭(SSBC)林地利用探究了市政污泥生物炭输入温带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和微生物与植物特性三个方面,验证污泥以生物炭形式作为营养基质开展林地利用的处置方式可行性。田间试验SSBC用量分别为0 t·hm-2(CK)、15 t·hm-2(LS)、30 t·hm-2(MS)、60 t·hm-2(HS),每个用量设置五个重复。对不同用量的SSBC施加后两个不同季节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SSBC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试验土壤属于典型的高pH低电导率(EC)类型土壤,不利于土壤营养元素吸收。施加SSBC后,pH(H2O)随着SSBC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最大从8.66降低至8.49,土壤EC值提高了3.2325.64%。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提高了18.3667.99%、6.9646.44%和25.1289.45%;SSBC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性改良效果,其中对硫、硼含量提高较为显著,分别为18.5657.81%,16.7336.75%。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SSBC施用前后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F值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从1.18上升到1.40和从1.10上升到1.3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中土壤TP和有效磷的单因子肥力指数Fi值较高,SOM和TN的Fi值较低,分别是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从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MBC、MBN)的角度探求SSBC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SSBC处理组β-葡糖苷酶(BG)、蛋白酶(LAP)和N-乙酰-葡糖苷酶(NAG)整体上分别提高了17.8544.50%、24.9970.46%和17.8544.50%。相关性分析表明BG、LAP和NAG与大多数参数成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BG、LAP、NAG、SOM、TN、TP、硝态氮、有效磷,是SSBC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主导因素;碱性磷酸酶、MBC和氨态氮得分低,是主要限制因素。SSBC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引入了以重金属为代表的污染物,添加生物炭后,7种金属元素最大增加幅度顺序为Cu>Zn>Ni>Cr>Pb>Hg>Cd,最大增加幅度依次为763.66%>141.35%>91.51%>81.12%>80.09%>68.15%>38.19%,但均符合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对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污染风险和重金属综合污染风险增大随SSBC用量正相关,但未造成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HS组具有中等生态风险,主要由Hg和Cd造成。杨树胸径在MS组取得最大,比CK高出6.647.24%;而相对生长量在LS组取得最大值,相对5月份平均增加了32.36%。SSBC显著促进了杨树营养吸收,毛细根生物量相对于CK高出11.6057.46%,N含量高出15.1648.09%,且两者呈现线性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