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理想的兔骨质疏松症模型,测量并分析不同时期骨生化代谢标志物、骨密度以及骨SPECT/CT SUVmax。探讨SUVmax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骨量变化监测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采用新西兰大白雄兔,5月龄,1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每天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5mg/kg,连续4周。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造模期间兔的饮食、活动、体质量变化、精神状态等情况。2.两组于实验开始前及注射甲强龙第1、2、3、4周后(0、1、2、3、4期)分别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对腰椎和股骨上中段进行骨密度测量;以Symbia intevo16 SPECT/CT进行骨平面和断层显像并采用XSPECT Quant定量软件对腰椎和股骨中段进行SUVmax计算,同时勾画腰椎、股骨中段和肱骨中段ROI进行腰椎/肱骨中段(L/H)和股骨中段/肱骨中段(H/F)半定量分析;采集血样测量血清骨代谢标志物N端骨钙素(N-MID)和血清I型胶原C-末端肽(CTX)。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不同时期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或者Dounnett T3检验法。SUVmax和骨密度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骨质疏松症建模成功的诊断标准:骨密度检测骨量丢失≥25%。结果:1.实验组兔经骨密度检测,4周后股骨上、中段骨量丢失≥25%,达到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建模成功。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呈下降趋势,两组之间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内部不同时期同0期相比,实验组从2期开始体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从3期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从3期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期t值分别为-4.082和-5.922,P<0.01)。实验组股骨上段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从2期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4期t值分别为-2.483、-2.835和-4.514,P<0.05)。实验组股骨中段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但仅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9,P<0.01)。实验组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从2期逐渐下降,与0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分别为:2期腰椎2.917,股骨上段2.736;3期腰椎4.980,股骨上段3.078;4期腰椎8.836,股骨上段3.974;P<0.05)。实验组股骨中段骨密度与0期相比,逐渐下降,但仅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t=2.193,P<0.05)。3.实验组腰椎SUVmax和股骨中段SUVmax较对照组下降,但仅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t=-3.202,股骨中段t=-3.559,P<0.05)。实验组腰椎SUVmax逐渐下降,与0期相比,从3期开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期LSD-t=2.221;4期LSD-t=2.315;P<0.05)。实验组股骨中段SUVmax与0期比较逐渐下降,仅4期与0期相比SUVmax下降有统计学意义(LSD-t=2.696,P<0.05)。4.腰椎SUVmax与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股骨中段SUVmax与股骨上、中段骨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均>0.8)。5.实验组半定量分析L/H和H/F值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个时期与0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实验组CTX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N-MID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TX和N-MID各个时期与0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腰椎、股骨中段SUVmax和股骨上、中段骨密度对于骨质疏松症具有同样的诊断价值,且腰椎SUVmax可能较腰椎骨密度更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2.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较腰椎SUVmax更早期监测骨量的变化;而股骨中段骨密度与SUVmax对骨量变化的监测在时间上无明显差别。3.SUVmax较半定量分析能更准确监测骨量变化,并可以间接反映骨密度。综上所述,骨显像SUVmax可尝试用于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骨量变化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