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试引入社会排斥概念,并从一种社会排斥与生活适应互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具体而言,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如下一些问题: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怎样的社会排斥?排斥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面对城市社会的排斥,农民工是如何适应城市生活的,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和策略?他们融入城市的现状、前景及其社会影响又如何?如何缓解和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四个子部分。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的分析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微观与宏观、行为与结构之间的断裂。它们或者偏向于将融入过程视为农民工的学习与适应过程,而忽视微观适应过程的宏观结构变迁背景;或者偏向于强调制度等结构性因素对此过程的制约,而忽视结构性制约下农民工的能动性适应行动。因而,本文从一种结构与行动互动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结构性排斥,另一方面探讨农民工面对排斥的适应行动与策略,力图揭示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的内在规律。
第二部分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社会排斥,认为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网络、社会保障、教育、空间和城市管理制度八个方面受到城市社会的排斥。同时,这些排斥并不是维持不变的。自1980年代农民工进城以来,随着制度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变迁,农民工面临的社会排斥也经历着变迁。
第三部分探讨了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的运作机制,认为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农民工城市适应能力机制共同支撑着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主要是一种制度性的排斥,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其根源。
第四部分集中探讨了农民工面对社会排斥的适应策略。本文认为,面对城市社会的排斥,农民工并不是完全被动无力的,他们作为主体行动者,不断发挥着自身的能动性,灵活采取各种策略适应着城市生活。具体来说,农民工主要有以下两种适应策略:一是积极利用和积累各种个人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二是灵活应对城市社会的制度规则,具体包括创造与变通、生存抗争、逃避、无诉求等。农民工正是通过这些策略,不断拓展着自身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客观上也促动着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五部分是小结与分析。总之,本文认为,一方面,排斥性的制度规则与市场环境、有限的个人资源等因素都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度与程度,但另一方面,正是制度弹性、制度的变迁、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已有的个人资源等因素为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提供了可能。面对结构性的社会排斥,农民工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利用和积累各种资源,灵活应对各种制度规则,努力拓展着自身在城市的生存空间,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存状况,同时也促动着排斥性的制度安排的瓦解与变迁。因而,从总体上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就体现为这样一种行为适应与结构变迁密切互动的过程。最后,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前景、大量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反社会排斥的对策选择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