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弢(1850-1931),是晚清报人小说家,本论文对邹弢的小说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讲述邹弢的生平及交游情况。邹弢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50-1866),他在家乡接受祖父、父亲的启蒙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第二阶段(1867-1881),寓居苏州,从表叔钱国祥学习;此时,他中秀才,后以授馆为生,这期间结识俞达、秦云等苏州文人,出版文言小说《浇愁集》,进行《三借庐笔谈》的创作,在《申报》投稿,与苏沪文人唱和。第三阶段(1881-1923),寓居沪上,先后结识了沪上文人、传教士如王韬、卜舫济等;同时,投身报业,先后任《益文录》、《趣报》、《香艳杂志》编务;四出游幕,先后到淄川矿场,湖南江标幕府等处任职;投身教育界,任启明女校教师;出版了小说《三借庐笔谈》、《海上尘天影》、《潇湘馆笔记》。第四阶段(1923-1931),回故乡定居,曾任无锡泰伯市图书馆馆长,创《泰伯市报》,服务于桑梓之文化教育事业。 第二章考述邹弢的小说创作文本及其版本情况。考定为其作品集的有《浇愁集》、《三借庐笔谈》、《海上尘天影》、《潇湘馆笔记》,而署名为“梁溪潇湘馆侍者”的《蛛隐琐言》实为王韬作品;《三洲游记》为其译作。 第三章分析邹弢小说的内容。邹弢小说有较强的批判色彩,其小说中对于当时政治、世风、士林等方面皆有批判;而适应晚清的改革浪潮,小说中也宣扬他的“经世实学”;同时,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情节结构中,他对婚姻爱情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第四章分析邹弢小说的艺术特征。邹弢小说艺术上模拟和创新并存。对《红楼梦》论情旨趣和叙事艺术的欣赏,使他选择了《红楼梦》作为其小说模拟的对象;而在模拟的过程中,其小说在叙事者、叙事结构方面都呈现出近代小说新的特点。 结语部分论述了邹弢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