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一个国家进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随着体育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拓宽办学空间和办学思路,各体育高校纷纷大规模地扩建校园或兴建新校区。新校区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量大,且大多作为教育领域的非经营性项目,如不采取有效建设模式,仅凭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投资目标将难以实现,严重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PPP(公私合作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成为化解高等院校相关政府性债务的有力武器之一。通过政府负责政策,社会私营执行政策,实现社会民间资本引入公共部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效率的同时,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认同感。同时,我国PPP模式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发改委和财政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财政部经过讨论颁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积极推广PPP模式。本文针对政府出资建设体育高校的融资建设现状,对广西体育高校新校区PPP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分析和参考政策文献资料,简述PPP模式的定义、特点、功能以及分类,研究PPP模式在应用中的创新性和局限性;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相思湖校区项目为实际案例,结合广西体育类高校现状分析,分析PPP模式对于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相思湖校区项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探讨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相思湖校区项目PPP模式的风险分配框架、合同体系、运作方式及投资回报机制等问题;通过对PPP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分析当前体育高校新校区建设融资模式面临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