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了解广东省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的种群分化与遗传变异规律,分别利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片段及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珠海、湛江、台山的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挑选代表性的致病菌株,筛选产几丁质酶拮抗微生物,以期获得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其结果如下:1.采用AFLP技术对20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DNA指纹分析,8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25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97条,占总带数的38.34%,供试菌株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21-0.99间,平均为0.85。利用NTSYSpc软件中的UPGMA算法构建了外参在内的21株镰刀菌的AFLP亲缘树状图,聚类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被聚为3个大的类群,分别为1号生理小种、4号生理小种以及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这与利用rDNA-ITS开展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内菌株间的遗传分化大于4号生理小种,其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2.产几丁质酶拮抗菌的筛选。在AFLP分析的基础上,以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中毒素产生能力最强的FOC009菌株为代表进行产几丁质酶拈抗菌的筛选,采用香蕉枯萎病菌细胞壁富集方法及根据其在几丁质平板上的水解能力进行筛选,一共得到产几丁质酶拈抗菌株14株,其中,CA3、CA5、CA11、CA34对香蕉枯萎病菌FOC009的抑制效果较其他菌株强,分别为48.30%、47.13%、37.65%、41.66%,通过16S-rDNA鉴定发现其中包括类芽胞杆菌1株、芽胞杆菌5株、纤维化纤维菌8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