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对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治理危机的反省与思索,公共行政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理论上,公共行政学迈入公共管理学的阶段,治理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治理理论的研究包括三大主题:治理结构、工具和能力,其中治理工具是治理理论研究的核心。然而现实中对于治理结构与能力的研究较多,治理工具长期受到某种程度的忽视。其次从现实来讲,社会的发展使政府面临更加复杂的治理局面,各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急需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来支撑、引导。本文正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需要,对治理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阐明治理工具的涵义、分类和历史沿革等基本问题,然后在分析新制度主义和新治理理论有关观点的基础上,分解、剖析治理工具的选择框架,最后总结分析当代社会治理工具的应用特点,并在对我国治理工具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分四节,分别用以说明本文的的选题背景;阐释治理工具的涵义、分类和历史沿革;介绍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第二章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和新治理理论。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攸关、理性主义、有限理性、多元性和合法性,这对公共选择的制度化、理性选择、理性选择的行动者约束、沟通、程序性工具的运用是有指导意义的。新治理作为治理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强调研究重心要转向工具研究,治理是一个网络结构,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都要参与其中,而且合作大于竞争。治理工具的选择与应用也应体现这些观点。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详细剖析了治理工具的选择框架,其逻辑为首先判断公共物品的类型从而确定治理目标;其次根据不同的物品类型选择不同的提供者或组合,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他们在治理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三,明确治理工具的类型,治理工具包括组织、管制、经济、沟通、程序性工具等;第四,如何在其中进行选择,它包括治理工具的评价标准、选择的原则和其他影响因素。第四章是治理工具的应用分析。第一节总结分析了当代治理工具的应用特点,主要表现在管制改革和重视软性工具的使用上。第二节分析了我国治理工具应用的特点和不足。第三节对我国治理工具的应用提出建议,包括继续放松经济管制,提高管制有效性;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力度;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立法工作等。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