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能量在自然、建筑及人三者之间的流动关系是室内环境营造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现有还原论思想下参数响应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撷取中国古代的哲学“感应自然观”思想内涵及传统民居营造理念,探寻考虑自然、建筑及人整体响应关系的现代建筑环境营造方法。从建筑对综合自然气候的响应及人对综合环境的感知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对基于可测环境参数的建筑信息融合形式及途径、建筑对整体环境信息响应特征的描述方法、人的多感官信息综合感知的生理、心理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应用信息融合技术对自然气候整体特征进行了描述方法的探索,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建筑环境信息融合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应用类比分析,建立了建筑围护结构与滤波器结构的对应关系,基于滤波算法的研究思路明确了建筑围护结构对自然气候信息滤波效应的描述方式,并以温度为例建立了建筑围护结构系统“滤波”模型,为未来开展基于环境信息综合影响下建筑室内环境响应特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基于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及中医体质学论证了多感官交互实证方法。明确了从感官交互及个体差异两方面探讨生理、心理影响。明确了实验场景设计方法,将实体触觉软、硬纳入感官交互影响分析,与典型声音类型(交谈声、轻音乐声)、声压级(50/60dB)进行交互场景设计;明确了受试者选取考虑性别、年龄、体质、居住地的代表性;考虑生理、心理影响机制,选取了合适生理、心理调查方法,以心率、血压、皮肤温度评价生理影响,主观评价问卷、POMS调查问卷、认知能力测试评价心理影响。再次,以模拟某高校办公环境为实验场所,选取16名不同性别、体质、居住地的受试者为对象,重点针对50dB与60dB轻音乐及交谈噪声的听觉环境、普通座椅与柔软坐垫座椅的触觉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个体差异因素及多感官交互对人生理、心理影响的作用,并基于ASHARE标准提供的计算舒适区的方法,计算了实验环境下个体差异与多感官交互对环境可接受度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感官环境信息综合感知对生理、心理具有显著影响:手皮肤温度与热感觉投票、热环境可接受度显著相关;交谈噪声环境使受试者心率加快平均3.95bpm;对于主观环境评价,研究表明听觉、触觉环境感知具有交互影响作用,并从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解释。受试者个体特质对主观环境评价产生影响,相同环境下气虚质热感觉投票低于非气虚质0.5,北方受试者热感觉投票低于南方受试者0.7。基于ASHARE标准提供的计算舒适区的方法,忽略湿度上下限情况下,得到实验环境下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6~23.9℃,上下限皆低于标准推荐的舒适区范围。基于稳态热舒适理论计算了实验条件下多感官因素及个体差异的等效代谢率,进一步计算了多感官及个体差异对环境温度可接受范围的影响:气虚质受试者接受度范围为17.6~25℃,非气虚质为14.3~22.8℃,南方人为12.4~21.6℃,北方人为16.5~24.3℃。最后,利用自然通风环境及稳态人工环境的实验数据,建立的考虑多感官交互作用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多维度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可进行多维度因素影响下的室内环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