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讨论的“鄂东”地处湖北省东部,包括今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咸宁市等行政区。 前言首先介绍了鄂东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简要回顾并分析了鄂东楚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将考古学、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来研究鄂东楚文化。 第一章概要介绍了鄂东地区商代至春秋早中期考古遗存的面貌、族属及形成的文化格局。 第二、三章在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楚人在鄂东地区发展的国内、“国际”背景之后,重点分析了该地区楚文化墓葬、城址和遗物的分布、文化面貌及文化因素的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鄂东楚文化的发展进程、地域特征及内部区域性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第四章)。 春秋中、晚期,鄂东地区的楚文化与汉西地区同时期楚文化有较多的一致性,并表现出某些地域特征。战国早期,鄂东楚文化自身特点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因素发生了较为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战国中期,楚文化在鄂东地区形成全面的优势与特色,逐渐取代了原有繁复多元的文化体系,鄂东楚文化基本形成。战国晚期,鄂东楚文化进入一个短暂的高潮阶段,与周边楚文化的交流骤然加强,文化面貌与整个楚文化的发展状态相吻合。最后,随着楚国的灭亡,秦人的统一,鄂东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融入秦汉文明的洪流之中。 由于各系传统文化因素的分布与比重存在差异,鄂东楚文化内部不同文化因素的构成亦呈现差别,鄂东楚文化的内部区域性也由此产生,到战国中期基本成熟。战国中期,鄂东楚文化可分为三个亚区。以黄陂鲁台山墓地、麻城女王城为代表的第一亚区表现出较为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同时吸收了较多中原文化和一定扬越文化的影响。第二亚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武汉石岭村楚贵族墓地、黄州禹王城、东鄂故城及以铜绿山为中心的古矿冶遗址,是楚人开采和运输铜矿的重要基地与通道,表现出多种文化汇聚的地域特征。第三亚区本是扬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区,楚文化进入后即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逐渐成为区别于另两个亚区的地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