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yi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讨论的“鄂东”地处湖北省东部,包括今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咸宁市等行政区。 前言首先介绍了鄂东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简要回顾并分析了鄂东楚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将考古学、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来研究鄂东楚文化。 第一章概要介绍了鄂东地区商代至春秋早中期考古遗存的面貌、族属及形成的文化格局。 第二、三章在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楚人在鄂东地区发展的国内、“国际”背景之后,重点分析了该地区楚文化墓葬、城址和遗物的分布、文化面貌及文化因素的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对鄂东楚文化的发展进程、地域特征及内部区域性有了较明确的认识(第四章)。 春秋中、晚期,鄂东地区的楚文化与汉西地区同时期楚文化有较多的一致性,并表现出某些地域特征。战国早期,鄂东楚文化自身特点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因素发生了较为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战国中期,楚文化在鄂东地区形成全面的优势与特色,逐渐取代了原有繁复多元的文化体系,鄂东楚文化基本形成。战国晚期,鄂东楚文化进入一个短暂的高潮阶段,与周边楚文化的交流骤然加强,文化面貌与整个楚文化的发展状态相吻合。最后,随着楚国的灭亡,秦人的统一,鄂东楚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融入秦汉文明的洪流之中。 由于各系传统文化因素的分布与比重存在差异,鄂东楚文化内部不同文化因素的构成亦呈现差别,鄂东楚文化的内部区域性也由此产生,到战国中期基本成熟。战国中期,鄂东楚文化可分为三个亚区。以黄陂鲁台山墓地、麻城女王城为代表的第一亚区表现出较为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同时吸收了较多中原文化和一定扬越文化的影响。第二亚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武汉石岭村楚贵族墓地、黄州禹王城、东鄂故城及以铜绿山为中心的古矿冶遗址,是楚人开采和运输铜矿的重要基地与通道,表现出多种文化汇聚的地域特征。第三亚区本是扬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区,楚文化进入后即受到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逐渐成为区别于另两个亚区的地域特
其他文献
城市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展造成了耕地绿地丧失、环境恶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资源短缺条件下,如何有效控制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展、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集
背包问题是一个在运筹学领域里常见的典型NP-C难题。工厂里的下料问题,管理中的资源分配,资金预算,投资决策,装载问题等均可建模为背包问题。对该问题的求解方法的研究无论是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反映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工作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职业安全状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
本文在现有的资料和有关案例基础上,分别在英国法律和美国法律下阐述交,还船时间和租期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法律后果,并以定期租船合同——纽约土产格式(NYPE[1946])为例,结合实
中央企业,是指经国务院授权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是指对中央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所进行的系统的
目前海上油田酸化存在一些难题,像酸化过程中酸液对电缆以及管柱的腐蚀;残酸液需要返排,且返排残酸无法处理;残酸使原油脱水变得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提出
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
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LT)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5组,
目的:探讨非颅内恶性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成都市第六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