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一般认为,郊区起源于十八世纪后期,是中产阶级精英所享受的特权。但在短短的200多年中,美国郊区化迅猛发展起来。早在1970年,美国人口普查就显示,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中心城市和乡村人口,成为美国社会生活的主体。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进一步表明,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郊区化的国家。郊区在美国各大城市周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决定了美国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对地貌的影响相当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郊区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成为美国物质成就和文化观念的代表。它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美国当代文化的潮流,表现出美国主流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即挥霍性消费、过分依赖于私人轿车等交通工具、核心家庭模式的盛行、工作与娱乐的分离,以及争相向上流动的欲望等。显然,了解和解读美国的郊区和郊区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我们察看美国的社会变迁轨迹,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形成。郊区问题是城市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学家首开美国城市问题研究之先河,史学界紧随其后,提出了许多有关美国城市如何演变和发展的观点。从此,城市史引起了史学界的热切关注,形成了一个城市史研究热潮。郊区崛起之后,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郊区,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对郊区展开多方位研究。近年来,虽然我国学术界对美国郊区化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零碎,不成体系,更没有关于郊区化原因的系统著作。本论文试图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美国郊区化的成因和特点问题进行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和探讨。论文指出,推动美国郊区化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交通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和人口向郊区的转移,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和郊区生活环境的优雅产生了两大互为作用的“推”“拉”力量。本论文着重分析和阐释了这三大因素,指出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美国郊区化才得到了持续和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