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视野中的革命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组成,其中正文共四章。以毛泽东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一文中提出的思想为指导,作者对孙中山训政思想作了研究,主要以他在1919年以前的作品为依据。关于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作者在前言中进行了表述。另外在第四章讨论了文本选择的依据。虽然训政与“伊尹辅太甲”、“周公辅伊尹”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甚至说后者可能是前者的源头。但在儒学获得统治地位后,这种潜在的用法被判定有违纲常,它不能被用于指称“臣子辅佐皇帝”。“训政”这个词的真正出现是在清朝以后,仅仅是指“乾隆一慈禧式训政”,其内涵是太上皇对皇帝统治权的剥夺。训政的词义是由2000多年的“汉语言实践”所规定了的,对被历史规定了的词义进行篡改只会导致语言的混乱。而如果有人承受很大压力一定要使语言混乱的话,只能说明他别有苦衷或另有所图。这是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清末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的头脑中不可能不留下“乾隆~慈禧式训政”的印记,也不可能不明白这是个坏词。但这个词中有吸引孙中山的地方,所以他坚持要用。他的这种坚持来于他的圣人意识,为了实现自我识同,他不能象一名政客那样屈已从人。不过孙中山终归是个普通人,在使用一个“坏词”时他同样要承受压力,为了自我辩解,也为了吸引“后知后觉者”与“不知不觉者”的跟从,他要将训政漂白成一个“好词”。对孙中山圣人意识和辩解动机的确认,是理解他训政观的关键。这是本文第二、第三章的主要内容。“训政”在国民党政治理论中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其理论来源于孙中山。但在我看来,训政的内涵是由乾隆与慈禧确定的。乾隆明确了训政的本质特征,即“太上皇对皇帝权力的剥夺”。而慈禧提供了一种手段,即通过把皇帝“阿斗化”来使自己获得太上皇的地位。当孙中山继承了训政这个词后,他也就继承了这个词所包涵的历史。这是本文结论部份的主要内容。
其他文献
李平书,近代上海早期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前致力于上海地方自治,参加预备立宪公会,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中坚人物。武昌首义后,转向革命,成为辛亥上海光复的筹划者
探讨了书目数据库回溯建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针对计算机键盘输入中西文字符方式不同而带来的字符多义性问题,对中西文字符规范性进行了探讨。
中国近代是一个制度转型时期,在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旧制度与体制的嬗变,这一转型过程集中表现在西方制度的引进,以及对中国传统制度的替代上。清末国家邮政
从区位角度探讨藏和用这一图书馆学研究的老课题,赋予它经济和社会效益双重丰收的现代观念。
20世纪30年代农业生产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无论是亩产量,还是总产量都得到缓慢增长。促成农业生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南京国民政府的扶持
通过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比较研究,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知识经济是在信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及更高层次后产生的新阶段与新概念。
抗战时期,以恩施为中心,包括恩施、襄阳、郧县等三十余县在内的鄂西后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西南大后方的门户,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