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眼科全身麻醉术后患儿传统采用禁水4小时,禁食6小时的方法,以防止术后发生呕吐、窒息。长时间的禁饮禁食为术后患儿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本文针对眼科全麻术后儿童进饮食时间的合理性提出问题,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全麻术后进饮食时间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形成眼科全身麻醉术后儿童进饮食的个体化方案,通过对眼科全麻术后儿童个体化及常规化两种禁饮禁食方法的比较,探讨眼科儿童全身麻醉术后禁饮食的合理时间,为制定和规范眼科儿童术后进饮食时间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3月~10月,对济南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294名6岁及以下患儿进行研究分组,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饮食方案恢复患儿饮食,即患儿全身麻醉清醒后4h进水,6h进食流质,由少量逐步过渡至普通饮食,对照组共136人。干预组,在取得患方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术后患儿床旁备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由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麻醉后完全清醒的评估以及吞咽功能的评估后为患儿设定个体化的进饮食方案,进行个体化的进饮食指导,干预组共计158人。采用Epidata3.02、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录入和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结果1.研究对象全麻术后患儿年龄范围在27天~6岁之间,以2岁~6岁患儿居多,全麻手术禁饮加之禁食的累计时间(术前禁饮禁食的时间与术后禁饮禁食时间之和)以16-20小时居多。干预组患儿年龄范围在3个月~6岁之间居多,干预后91.1%的患儿在手术后2小时内就可以开始进饮食。2.两组全麻术后眼科患儿社会人口学特征中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四个方面的差异性分析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术后2小时哭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腹胀、呕吐、发热三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结论1.对照组与干预组全麻术后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同质性好。2.全麻术后采用个体化进饮食方案的患儿与常规禁饮食患儿比较术后发热、腹胀、呕吐三个方面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化进饮食患儿与常规进饮食患儿术后发热、腹胀、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化进饮食方案的确立未增加儿童全麻术后呛咳、呕吐、腹胀的发生率。3.全麻术后采用个体化进饮食方案的患儿与常规进饮食患儿比较术后2小时哭闹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个体化进饮食方案的患儿术后2小时哭闹的发生率低;禁食时间的延长可导致患儿哭闹的发生率增加,适当缩短术后禁饮食时间可以减轻儿童术后的哭闹反应。4.个体化进饮食方案的确立缩短了眼科儿童全麻术后禁饮禁食时间,在满足全麻术后患儿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为探讨眼科儿童全麻后禁饮禁食时间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