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探讨其证型分布及病机特点,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制定中医证候观察量表,记录符合入选条件的2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四诊信息,录入数据形成数据库,运用频数、频率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症状的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①性别: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患者比例为1:1.87;②年龄:年龄分布较广,最小者为20岁,最大者为85岁,年龄分布以51-60岁年龄组为主,年龄中位数为53岁;③胃镜病理:结果显示以轻度CAG(68.0%)及轻度肠化(71.8%)为主,异型增生仅占总例数的6.2%;④焦虑抑郁状态分布情况:在241例患者中主要伴焦虑状态(54.8%)为主,合并状态(17.8%)最少;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分布上基本上一致,焦虑状态平均年龄偏低(51.2岁),焦虑抑郁合并状态年龄偏高(56.4岁);在病理上,异形增生主要分布在焦虑状态患者中,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诊信息的分析:本研究表明本病常见症状有嗳气频作(74.3%)、胃脘胀满或胀痛(71.8%)、失眠多梦(58.9%)、神疲乏力(53.5%)、大便溏薄(52.7%)、食少纳呆(48.1%)、口干(49.0%)、胃脘隐痛(47.7%)、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44.8%)、餐后加重(42.3%)、胁肋部胀满不适或隐痛(41.9%)。频率较高的舌质为舌淡红(63.1%)、舌质红(21.2%),舌苔为苔薄白(55.6%)、苔白腻(24.9%),舌象见边有齿痕者占总例数的66.4%。出现前二位的脉象分别是细脉(56.0%)、弦脉(49.8%)。3.多元统计分析:①因子分析:得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胃、脾、肝,其次是心、肺;病性可见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虚证主要以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为主,实证主要以气郁、实热、湿热、血瘀、痰凝为主;其中肝郁、脾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心脾两虚及气郁痰凝为本病的特有病机。②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归纳总结出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气郁痰凝证、心脾两虚证九种证型。4.证型分布:①证型分布:主要的中医证型有9个,其中以肝胃气滞证(44.8%)脾胃气虚证(39.4%)为主;②证型组合:以单一证型(45.6%)及两证组合(46.5%)为主,其中以脾胃气虚证合肝胃气滞证(32.1%)为主;③性别、年龄与证型相关性:性别在肝胃郁热证分布上有差异(P<0.05),主要以女性为主,年龄在胃络瘀阻证分布上有差异(P<0.05),平均年龄在57岁;④焦虑抑郁状态与证型相关性:胃阴亏虚证、肝胃郁热证主要分布在焦虑状态;脾胃虚寒证、气郁痰凝证主要分布在抑郁状态;血瘀证主要分布在焦虑抑郁状态合并状态中,经检验有差异(P<0.05)。结论:本病主要有肝胃气滞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气郁痰凝证、心脾两虚证九个证型;复合证型多见,以两证组合为主,以脾胃气虚证合肝胃气滞证多见;病位主要在胃、脾、肝,其次是心、肺;病性可见虚、实及虚实夹杂,虚证主要以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为主,实证主要以气郁、实热、湿热、血瘀、痰凝为主;其中肝郁、脾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比,心脾两虚及气郁痰凝为本病的特有病机;焦虑状态的患者病性以热证为主,其中包括虚热及实热,以胃阴亏虚证、肝胃郁热证分布为主;抑郁状态的患者病性以虚寒证及气郁证为主,以脾胃虚寒证、气郁痰凝证分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