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板桥-滨海斜坡区沙三二~一亚段细粒沉积岩具有分布较广、有机质丰度高和厚度大的特点,并且已经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岩芯、测录井资料以及丰富的分析测试资料等,对研究区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岩相组合的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层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优势岩相组合,并进行甜点区的预测。通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桥-滨海斜坡区沙三二~一亚段细粒沉积岩具有分布较广、有机质丰度高和厚度大的特点,并且已经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岩芯、测录井资料以及丰富的分析测试资料等,对研究区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岩相组合的特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烃源岩特征及储集层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研究区的优势岩相组合,并进行甜点区的预测。通过岩芯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薄片鉴定,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将研究区岩相划分为6种细粒沉积岩相和1种砂岩相,其中细粒沉积岩岩相分别为:纹层状泥岩相、层状泥岩相、块状泥岩相、层状粉砂质泥岩相、层状泥质粉砂岩相和变形构造混合细粒沉积岩相;砂岩相划分为细砂岩相1种岩相亚类。根据取芯段岩相在垂向上的发育特征,总结出了研究区发育的4种岩相组合,组合1:纹层状泥岩-层状泥岩,组合2:层状粉砂质泥岩相夹层状泥质粉砂岩相,组合3:层状泥质粉砂岩相夹层状粉砂质泥岩相,组合4:层状粉砂质泥岩相-层状泥质粉砂岩相-块状泥岩。通过连井对比发现,Es33亚段沉积时期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Es32亚段沉积时期和Es31亚段沉积早期细粒沉积岩较为发育,组合1和组合2较发育,Es31亚段沉积晚期细粒沉积岩发育明显减少,出现了扇三角洲前缘和水下扇沉积;从平面上看,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南部,大致呈环带状分布,岩相组合自沉积中心向外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环带,内环以组合1为主,中环以组合2为主,外环以组合3为主。通过岩石热解分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等方法对细粒沉积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研究,确定组合1为有利生烃岩相组合;通过常规物性测试、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CO2吸附等手段对细粒沉积岩的物性、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孔隙大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甲烷吸附实验和荧光薄片鉴定,确定了组合1和细砂岩相为有利的储集岩相;通过脆性指数计算,确定了组合3和细砂岩相为有利压裂岩相组合。综合上述研究并结合岩相组合的分布范围以及岩相(组合)的厚度,最终确定组合1为优势岩相组合,甜点区位于湖盆的中心,属于岩相组合环带的内环。
其他文献
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应用广泛。岩石物理作为地震勘探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其研究的重点也随之转移到岩石的地震属性方面。岩石物理是连接储层特性(孔隙度、密度、饱和度、流体类型、压力、温度、裂缝)和地震特性(地震波速、走时、阻抗、振幅、AVO响应)的桥梁。通过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和岩石物理模型,既可以由储层属性推出储层地震属性,也可以由地震属性反推出储层属性,为寻找含油气储层提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研究地震波场在地球介质中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声学近似的傅里叶有限差分法理论不足以描述弹性地球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因此,基于弹性假设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基于声波方程的傅里叶有限差分法拓展到弹性介质中,构建基于弹性波的傅里叶有限差分法。首先,基于波场分解原理构建得到解耦的二阶弹性波位移方程;其次,建立基于解耦二阶弹性波位移方程的傅里叶有限差分法;
弹性阻抗反演作为一种基于叠前部分叠加道集的反演方法,既克服了AVO反演抗噪性低的缺点,又保留了丰富的叠前信息,因而成为一种储层含油气检测的重要技术。但是仅用纵波资料的三参数反演存在反演过程不稳定、反演结果准确性低、油气指示性弱等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纵横波资料开展了卡尔曼滤波算法约束下的弹性阻抗属性提取的方法研究,并应用于油气检测。针对反演参数油气指示性弱的问题,本文利用敏感度对比分析,优选出高灵敏度
近地表横、纵波速度信息贯穿于浅层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所以获取浅层速度参数在浅层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折射波法,面波法已广泛应用于浅层勘探,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使用瑞雷波频散曲线来反演近地表横波速度是高度非线性,多参数,多峰值的反演问题,并且纵波速度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依靠经验选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洗牌蛙跳算法的瑞雷波频散曲线和初至波走时的联合反演方法。初至波走时反演可以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属于启发式的非线性反演算法中的蒙特卡洛模拟,算法的核心是要构造一个平稳分布与后验分布保持一致的马尔科夫链,经过有限次迭代达到马尔科夫链的平稳状态,进而获得后验分布的样本,以对后验抽样样本做出相应的统计推断。MCMC算法和参数选择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还不能完美的适用于各类反演问题。包括马尔科夫链的收敛速度、程
庙前地区位于华南褶皱带和扬子陆块结合带的中段,受构造控制作用显著,岩溶类型丰富且特征显著。在对庙前地区表生岩溶露头的踏勘、实测、采样基础上,结合激光测距、无人机拍摄以及镜下薄片观察等技术手段,本文分别研究了湘东南庙前地区下石炭统孟公坳组表生岩溶的发育基本条件、表生岩溶分类及发育特征、构造对表生岩溶的控制作用以及表生岩溶模式等。从岩溶地貌形态学分析,庙前地区岩溶主要包括溶洞、溶沟、溶槽、溶孔、溶缝、
埋藏过程中,碎屑岩储层能否在中深层形成规模性长石溶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现代沉积物中的长石溶孔在埋藏压实过程中能否保存至中深层为切入点,依据“气候条件、碎屑颗粒组构、母岩类型、沉积物搬运距离”等沉积条件与岩石组构方面相似原则,选择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牛庄洼陷沙三段浊积扇砂体以及具有可对比性的青岛地区现代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借助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薄片
基于解耦延拓方程的波场分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获得弹性矢量波场的方法,此波场分离方法不仅可以得到解耦的纵、横波质点振动速度场,还可以获得纵、横波应力场。其中,在利用横波纯应力场单一分量进行成像时存在不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基于弹性波解耦延拓方程的横波纯应力场的成像进行研究;除此之外,针对纯波成像时开角处存在的极性反转问题及角道集的提取与成像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针对横波纯应力场在利用
阿满过渡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腹部偏北,介于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北为塔北隆起,东南以塔中低凸起为界。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凹陷,东西方向则为隆起,是一个特殊的“马鞍状”构造,受多期地壳运动影响,该区断裂复杂。本论文通过运用相干体技术对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结合野外踏勘,从全新的角度对阿满过渡带的断裂特征、断裂体系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阿满过渡带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
本文通过岩心裂缝识别描述和成像测井解释,对研究区单井裂缝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定量计算裂缝参数,裂缝密度、开度、长度、倾角以及走向等统计结果表明:迪那2气田的裂缝走向主要以NNW-SSE和NE-SW为主,岩心范围内的变化裂缝长度多数小于20cm,迪那2气田发育大量高角度缝和直立缝,部分井段可见网状斜交缝,裂缝主要呈雁列式和斜交式分布。进一步根据裂缝成因机制类型或与古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将裂缝划分为大尺度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