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编制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分析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体重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的评价提供简便工具,而且对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习惯和行为培养及干预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1.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编制根据文献复习、专家咨询、目标人群访谈、头脑风暴等,建立问卷的基本框架、调查问题及答案选项,制定《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试用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5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试用问卷对其主要照护人进行一对一调查;同时,选取儿童保健、学前教育等专业领域的1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集体讨论,根据调查及专家讨论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编制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2.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评价以西安市某综合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为现场,采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前来进行健康咨询和查体的300名3-6岁儿童主要照护人开展调查。同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0名儿童进行2周后重新调查。采用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评价问卷的信度。依据专家评价结果,计算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评价问卷的效度。3.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影响因素依据该调查结果和专家组讨论确定的体力活动强度划分标准,将所有体力活动项目区分为轻度体力活动、中度体力活动和剧烈体力活动三大类。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索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参与频次及活动时间的影响因素。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体重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并依据因子载荷大于0.4的体力活动项目对各公因子进行命名;分别以学龄前儿童BMI和超重/肥胖为应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校正性别、年龄、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居住地类型、照护人学历等家庭人口学特征的同时,探索不同体力活动模式对学龄前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1.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的编制和评价编制了《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儿童及照护人基本情况、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儿童照护人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和儿童日常体力活动项目等5个方面。体力活动包括跑步、散步、追逐打闹、滑梯、荡秋千、拍皮球、过家家、捉迷藏、做游戏、玩沙子、滑板车、骑自行车、看电视、做手工、画画、唱歌、跳舞、听故事、跳绳、游泳、电子游戏和弹琴等22个日常活动项目。体力活动项目调查内容为近一个月每周参与次数和每天参与时间(分钟)。本问卷体力活动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5,分半信度系数为0.772,重测信度系数为0.672;体力活动环境及照护人认知部分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系数为0.831,重测信度系数为0.853,各部分均具有较好的信度。经过专家评议体力活动项目内容效度比CVR=0.834,体力活动环境及照护人认知部分的总体内容效度比CVR=0.867,均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学龄前儿童各活动项目的参与情况不同,散步、追逐打闹、看电视的参与率高于75%;跳绳、游泳、电子游戏、弹琴的参与率较低,低于25%;其余项目参与率介于25-75%之间。剧烈体力活动频次和时间在不同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学历、体力活动习惯和认知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较好、照护人学历较高、体力活动习惯和认知较好的儿童剧烈体力活动频次较高、时间较长。中度体力活动频次和时间在不同性别、居住地类型、照护人学历和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童、照护人学历较高和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较好的儿童中度体力活动频次较高、时间较长,居住在城市的儿童中度体力活动时间较长。轻度体力活动频次在不同性别、居住地类型、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学历和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童、居住在城市、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好、照护人学历高、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好的儿童轻度体力活动频次较高。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频次和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剧烈体力活动频次和时间与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学历、体力活动习惯和认知有关(P均<0.05),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好、照护人学历高、体力活动习惯和认知好的儿童剧烈体力活动频次高、时间长。中度体力活动频次和时间与儿童性别、照护人学历、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有关(P均<0.05),女童、照护人学历较高、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好的儿童在中度体力活动频次较高、时间较长。轻度体力活动频次和时间与儿童性别、照护人学历和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有关(P均<0.05),女童、照护人学历高和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好的儿童轻度体力活动频次较高、时间较长。3.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体重间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抽取出3个公因子作为学龄前儿童主要体力活动模式,三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35.4%。画画、跳舞、唱歌、做手工、听故事、看电视、拍皮球等在因子1上的载荷较大,其中画画、跳舞、唱歌、做手工的因子载荷均>0.4,因此,定义为以特长培养为主的体力活动模式;做游戏、捉迷藏、过家家、追逐打闹、散步和跑步在因子2上的载荷均>0.4,定义为以托幼机构集体活动为主的体力活动模式;滑梯、荡秋千、玩沙子、滑板车和骑自行车在因子3上的载荷较大,除骑自行车外,其他项目的因子载荷均>0.4,因此,定义为以家庭户外活动为主的体力活动模式。以是否超重/肥胖作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居住地类型、体力活动模式、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学历和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等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力活动模式与超重/肥胖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特长培养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有关,当因子得分≥P75时,儿童超重/肥胖的概率是因子得分<P25的2.633倍(OR=2.633,95%CI为(1.066,6.504));家庭户外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概率是因子得分<P25的0.747倍(OR=0.747,95%CI为(0.387,0.984))。以儿童BMI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居住地类型、照护人学历、体力活动模式得分、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和照护人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等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模式与儿童BMI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及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后,三种体力活动模式均与儿童BMI间无相关性。校正因素中家庭活动环境、户外及托幼机构活动环境、照护人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得分与BMI呈负相关(P<0.05),女孩比男孩的BMI小(P<0.05),照护人学历为大学及以上比初中及以下的BMI小。结论1.编制了包含22个常见体力活动项目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2.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受儿童性别、照护人学历、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和照护人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影响较大。女童、户外及托幼机构体力活动环境、照护人学历水平高、体力活动习惯及认知好的,儿童体力活动频次更高、时间更长。3.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主要包括特长培养模式、托幼机构集体活动模式和家庭户外活动模式。4.特长培养模式因子得分越高,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家庭户外模式因子得分越高,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