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波跳频通信中OFDM与Turbo码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1年Weinstein和Ebert把离散复里叶变换DFT引入多载波传输系统并作为调制解调的一部分之后,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OFDM技术特别适用于存在多径传播和多普勒频移的无线传输信道中传输高速数据。 而普通的短波跳频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一般较低,通常在2.4kbit/s左右,仅能传输语音信号,而要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则必须提高数据传输率。本文针对短波跳频(FH)系统的性能特点和要求,并基于跳频速率为20跳/秒的短波跳频系统,提出了一种将OFDM用于短波跳频系统,并采用Turbo码作为信道编码的技术,使该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达20.48kbit/s,其中5.12kbit/s为导频信号,实际数据率为15.36kbit/s。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短波信道的特点;简要地介绍了OFDM技术的原理,分析了OFDM技术应用到短波跳频通信中的特点;着重分析了OFDM调制时高峰均功率比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3种常用的降低PAPR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法,并作了数值仿真;着重介绍了OFDM技术应用到短波跳频通信中的导频子信道估计和信道内插算法以及均衡技术,并作了数值仿真;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短波跳频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保证信息的可靠传输,将Turbo码引入作为信道编码,并进行数值仿真,给出了短波跳频系统的误码性能曲线。 本文工作的独特之处在于: (1)基于跳频速率为20跳/秒的短波跳频系统,提出了一种将OFDM和Turbo码结合的技术,用于提高短波跳频系统的数据传输率和降低短波跳频系统的比特误码率。在假设跳频能理想同步的前提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短波跳频系统采用这两种技术后更适于在短波瑞利衰落信道中应用。 (2)为了保证短波跳频系统的可实现性,本文针对OFDM有较高的PAPR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并进行了数值仿真,其结果表明,在OFDM中采用BPSK和QPSK映射时,改进的方法对于降低系统的PAPR具有很好的性能。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如果能在短波频段全频段跳频,则可以提高跳频速率,进而提高短波跳频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在OFDM调制时可以采用M-QAM映射方式,提高短波跳频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
其他文献
教练员专业化是世界教练员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练员,成为教练员培养的目标.教练员专业化实质上反映了教练员培养和管理模式
谷物食品在我国膳食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也是亚洲人的传统主食。在全谷物中除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营养素外,也含有一定量的能调节生理机能的活
在天然纤维中,棉织物具有柔软、透气、吸湿、穿着舒适等特点,广泛用于服装面料、产业织物和装饰织物。但棉织物属于可燃性纤维,随着人们的消防意识不断增加,因此棉织物阻燃整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国家医学教育中的最高培养模式,既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又对医学知识的传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现今,我国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分为两种类型,
在分析原有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数学网络理论中最大流问题构造数学模型,探索旅游地生态负荷过载问题,并以天津蓟县盘山旅游地为例的实证研究,由网络图所求出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工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能够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首先需要充分的了解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注重提升组织定位能力、组织规范能力、组织整合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组织执行能力、组织改进能力等六大能力。加强组织能力建设,要夯实保持忧患、注重总结
第一部分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定量参数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确诊的50例肺部病变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对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各定量参数及造影剂到达肺部病变及邻近肺组织的时间差进行定量
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兰德及其同事经过反复测验分析发现“人类的第一直觉是合作”。在科研工作中,合作研究已经普遍化。据以往的研究材料显示,人文学科的科研合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追氮量为调控因素,研究追氮量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