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sorr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LT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ALT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健康志愿者分三个年龄组:20~39岁、40~59岁、60~75岁,各年龄段男女各20例,年龄构成比相同;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ALTF穿支血管进行检测;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自然伸直下肢,测量髂前上棘距髌骨外侧缘中点的距离(D);使用6L3探头,二维图像结合彩色血流图像辨认出股总动脉(CFA)、股深动脉(DFA)、股浅动脉(SFA)、旋股外侧动脉(LCFA)、LCFA降支,记录LCFA的来源血管,测量其与股总动脉分叉的距离,LCFA及LCFA降支的内径,用脉冲多普勒显示连续四个以上稳定血流频谱,测量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tam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沿着髂髌连线缓慢侧动探头进行逐步扫查,检测到穿支即测量起点位置距髌骨外侧缘中点的距离、管径,记录其血管走行类型(肌皮穿支,肌间隙皮穿支,直接皮穿支),测量血流参数;然后改用15L8探头,探测对应皮动脉,记录穿深筋膜位置距髌骨外侧缘中点的距离及血流参数;记录每侧ALTF穿支血管的数目。对LCFA、LCFA降支、穿支、皮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D分为九段,髌骨外侧缘中点为0,以直方图表示各穿支起点及其深筋膜穿出点及总的穿支起点及其深筋膜穿出点所在的体表位置。结果:股前外侧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走行层次显示清晰,CFA、DFA、LCFA、LCFA降支、穿支(管径≥0.6mm)的管径、管壁、走行位置、走行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皮动脉管径较细,最大外径约0.4~0.6mm,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相频谱。双侧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240侧ALTF共检测到穿支动脉541支,平均2.25支(1~6支),第1支最粗大者占89.2%,可见三种类型:Ⅰ肌皮穿支(65.9%);Ⅱ肌间隙皮穿支(30.7%);Ⅲ直接皮穿支(3.4%)。LCFA内径3.92±0.85mm,LCFA降支内径2.57±1.52mm,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49±0.39mm。178支LCFA来源于DFA,29支来源于CFA,11支来源于SFA,22支来源于CFA分叉处。541支穿支血管起点77.4%分布在第6、5、4段,最粗大穿支起点66.7%出现在髂髌连线的第6段,100%分布在第6、7、5段,深筋膜穿出点86.9%出现在髂髌连线的第4、5、3段,最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点97.1%出现在髂髌连线的第4、5、6段,87.5%出现在第5、4段。各观测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稍高于女性(P<0.05)。降支主干,老年组与青年组、中年组比较,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R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ALT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术前ALTF设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