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五”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对各区县人工林地块进行随机抽样与典型样地调查,以森林生态学、统计分析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可获取的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进行评价,并提出低效人工林的概念。通过正态等距划分法确定指标评判标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低效的等级隶属度。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并分别对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旨在为北京市森林经营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优势树种间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相同林分类型由于受人为干扰、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差异也较明显。直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近似正态分布、近似反“J”形分布、多峰或单峰山状分布,树高分布以近似的正态分布、单峰或多峰曲线分布为主。所有样地,除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外,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多样性指数方面,乔木层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中,乔木层变化较大。(2)构建了由一个目标层指标,四个准则层指标和14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确定分布根据相关标准判定四等分并赋予分值及采用正态等距分析法进行四等分,最后依据指标标准将北京市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3)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总排序为:Ap=(0.09560.04780.01130.02910.04120.02770.02160.01250.13930.27850.13360.03150.07180.0586)(4)低效人工林样地中三级低效林最多,占样地总和的40.7%;其次分别是二级低效林、四级低效林和一级低效林,分别样地总和的29.6%、18.5%和11.1%。(5)对低效人工林进行了评价,并对北京市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一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8-0.9之间,林分密度过密,土层厚度>50cm,林分结构差,林分过密而导致林内宿存枯枝、濒、枯死木较多;林下物种单一,人为干扰为轻度。对于此类林分应对宿存枯枝进行卫生伐,以避免火灾,还宜对过密,已死或者濒死的林分进行伐除,适当进行疏伐,以保证合理密度。二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4-0.5,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在40-50cm之间,该样地属于没有适地适树而造成的发育差、林分生产力低下的人工林。对于该低效林应采取带状或块状伐除改造法,补植与该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三级低效林:平均郁闭度为0.4,林分密度较稀疏,土层厚度在20-40cm之间,林分结构较差,林内病腐情况严较重,林下物种多样性较单一,受到中度人为干扰。该低效林适合间伐补植和林下造林改造法。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四级低效林:郁闭度≤0.3,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20cm,林分结构差,林内病腐情况严重,林相败破,林分退化严重,林下物种多样性单一,受到重度人为干扰。该类低效人工林适合带状间伐补植改造。对于其土层较薄的问题,适宜在补植中采用客土补植法,并加以抚育,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