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初步建成,到标准化、均等化再到现代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后,接下来的重心在于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诚然,“完善”的达成需要服务体系与服务对象的进一步匹配。本文在借鉴卫生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和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场景理论提炼出公共文化服务中需要匹配的四个要素,即社会、载体、服务、用户。根据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建构了一个由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研究框架。本文选取温州城市书房为实证调研对象,对其兴起、运行与成效等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分析。在规划阶段,温州城市书房凭借分散式布局、全天候开放时间和便捷化服务流程等优势,促成了可获得性的提升;在建设过程中,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基础、依托积极效应鼓励社会力量多样化参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了可负担性。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在建成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借助自助化设备和志愿者服务,提升用户对城市书房服务质量的认可度,实现了服务的可接受性;在整体性建设阶段,在硬性标准合规的前提下,面对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场馆,保证了服务的可适应性。研究发现,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四个维度相互影响,其长期发展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政府在其中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匹配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要素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更为系统、深入地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温州城市书房的实践经验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继续推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要素诸多,后续需要更多的维度探索与实证检验来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