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学界、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要素报酬,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成为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以从事低附加值环节为主,长此以往必然陷入“低端锁定”和“贫困化增长”困境。那么,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要素收入分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影响程度有多大?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新的全球化战略。因此,本文研究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有助于解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动因,并为中国调整要素收入分配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此,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基于劳动技能需求、市场选择和外资利用的企业异质性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融入方式和分工地位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基于劳动技能需求异质性的视角,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和劳动力市场下,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加成率渠道”和“技能需求渠道”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技能需求渠道的效应为负,加成率渠道的效应则依赖于租金分配情况。当劳动获得的租金比例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加成率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效应;反之,则为负效应。利用2004和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和海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抑制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且这种负向作用与企业所使用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能需求渠道”和“加成率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都产生负效应。第二,基于市场选择的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的融入方式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首先,利用供给需求信息推断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基于相对质量和相对价格两个维度刻画企业竞争策略。然后,讨论全球价值链融入方式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统计数据库、BACI和WIOD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质量竞争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大于价格竞争,高质高价和高质低价策略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效应,而低质低价和低质高价策略则为正效应;目标市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越高,出口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目标市场全球价值链地位扩大了高质高价策略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负效应。第三,基于外资利用的视角,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首先,考虑全球价值链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结合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投入产出表,构建非等间距出口上游度来衡量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然后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及WIOD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考察FDI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全球价值链的经济价值分工,而非物理位置分工;外资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低于内资企业,其中垂直型FDI和外商资本使企业陷入“低端锁定”,抑制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