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家认同建构,将中美贸易摩擦作为观察以上问题的一个“热点时刻”,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端“侠客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探讨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党媒如何进行国家认同建构,这一行为在传统媒体端与新媒体端表现出怎样的差异,如何理解这些调适性变化,以揭示出执政党在互联网背景下建构国家认同的努力。研究发现,在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与“侠客岛”均存在差异,二者有不同的分工。《人民日报》侧重短消息和通讯,注重及时传递事件进展与各方观点意见,而“侠客岛”多使用分析性长篇报道和评论。《人民日报》多借用世界“他者”对中国表示支持,而“侠客岛”多对中国“自我”进行直接肯定。在报道情感倾向上,无论是党媒还是其新媒体端,强硬表达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中立、温和表达已呈现超过强制表达的趋势。研究分析了《人民日报》与“侠客岛”使用话语建构意义的过程,发现《人民日报》通过三个“诠释包裹”所建构出的国家认同话语内核是,贸易战的过错方是美国,美国破坏了国际秩序,中国被迫卷入其中,不得不自卫反击,以维持国际秩序稳定,中国是正义的反击者。而“侠客岛”通过三个“诠释包裹”所建构出的国家认同话语核心是,美国故意发起贸易战,中国不能怯弱,必须应战,并且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前者在国家认同建构时采取一种较为被动和含蓄的表达,而后者采用的是一种较为客观、主动和直接的表达。这些发现表明,在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执政党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国家认同建构方式,执政党机关报与其新媒体端承担不同功能,相互配合。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中,新媒体端对传统机关报话语进行整合再创作化呈现,增添人性化色彩,在不偏离国家话语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吸收网络民族主义话语元素,与民间话语进行反馈性互动,实现执政党在网络空间中对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