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醒龙小说创作中的圣人情结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ll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4年处女作《黑蝴蝶,黑蝴蝶……》问世,刘醒龙已有将近30年的创作生涯,在当代文坛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和影响力。1992年,刘醒龙以反映山区教育,彰显人性光辉的《凤凰琴》而声名鹊起,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风醉了》《威风凛凛》《分享艰难》等几十篇贴近现实的中、短、长篇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成为声势浩大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主将,在文坛上占领了一席之地。进入新世纪,他的《圣天门口》《天行者》《政治课》等作品将关注的视野进一步拓宽,无论对历史的审视还是对现实的思索,都显得更加深刻和厚重。  从最初在小说中简单、直接地追问人生意义和表明道德倾向,到不厌其烦地塑造一系列贫贱自守、善于内化困难、坚守传统道德的“内圣”式人物形象,到沉迷于大善治恶,爱能感化一切、用道德完成救赎的叙事方式,刘醒龙的“圣人情结”随着创作的日趋成熟体现的越来越清晰。本文从“圣人情结”的角度切入分析刘醒龙的小说创作,有助于人们明白刘醒龙的作品之所以被赞誉者赞誉的根据和被批评者批评的缘由。  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圣人情结”的界定,并对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稍作概述。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从当代文学思潮发展变化的角度,对刘醒龙“圣人情结”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刘醒龙创作的细部拆解中提炼出作家的创作价值取向,概括出“圣人情结”呈现在小说人物形象的设置、结构的布局安排和气氛的烘托渲染上的特点;第三部分试图剖析刘醒龙“圣人情结”的形成原因,探讨了童年的生活体验、多元悠远的文化浸染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沉重现实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论文在结语部分肯定了刘醒龙对道德立场执着坚守和对现实社会持久关注的价值,同时指出了“圣人情结”给刘醒龙带来的创作弊端和带给我们的文学思索。
其他文献
摘要:K-prototypes算法是处理混合属性数据的主要聚类算法,但是存在对初值敏感、参数依赖和易受“噪声”干扰等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缺点,该文对K-prototypes算法的初始中心点选择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近邻法的初始中心点选择策略对算法进行改进,算法先利用近邻法获得初始中心点集和k值,然后进行K-prototypes运算,最后加入识别异常数据点的规则。改进后的算法成功解决了传统K
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领域渐渐显现出一种新现象:即一反过去那种一种或两种理论独霸文坛的局面,代之而起的是世界范围内竞相争艳且相互借鉴、融合的理论多元化景观.美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