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亦步亦趋到试图超越——由“王小波热”引发的仿效性作品分析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出现的“王小波热”现象作为出发点,以2001年开始形成的一批颇为壮观的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的推崇读者群为背景,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王小波作品本身能够成为效仿、摹写对象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以及这些王氏门徒在网络社区及至日后刊刻发行的《王盟文集三部曲》中进行的模仿性创作的基本特征与得失。这有利于我们在王小波和追随者之间搭起一座文本为媒的桥梁,理清两者间的继承发扬关系,探寻“王小波热潮”中真正有价值的创作手法的继承及发展状态、过程,并最终对王氏门徒的创作做出一种客观的评估。而对这些王氏门徒的考察在目前有关“王小波热”现象的研究中是比较匮乏的。 本文包括绪论、三个章节以及结论。 绪论,主要交待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概述王小波的经历及其作品,在考察王小波作品的接受和流传过程中,找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形成“王小波热”现象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与网络反叛风格的契合、对获得自由书写权利的认同以及网络互动特质下的简便沟通让王小波的作品迅速被网络受众接纳,成为门徒模仿的范本。 第二章,总述王氏门徒的创作情况,包括网络虚拟社区中论坛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王氏门徒创作队伍的构成。 第三章,对王氏门徒的创作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语言风格、人物设置、叙事框架、想象力及精神内涵五个方面考察王小波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王氏风格被持续不断的拷贝、继承,王氏门徒的作品也一版再版,为王小波作品不断增添着“附加值”,从另一个侧面为加温“王小波热”提供了一种文本支持。同时王氏门徒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网络文学特征。 结论,阐述了本文对王氏门徒创作的总体评价,即他们的作品已经逐渐走出了亦步亦趋的模仿姿态,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的文学创作最大的价值在于作为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学的异质性因素存在,但尚未能开拓出更为深远的小说意蕴,创造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独特的小说文本。
其他文献
读者和学者在阅读、研究《源氏物语》之初,普遍认为它是一部以书写男性为主的作品,将关注点过多地投放在光源氏及其上下三代男性身上,忽视了女性的存在。而实际上,这些女性才
20世纪下半期,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中的一个亮点,引发了东、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新思考,其中之一就是华裔民族的文化身份问题。本文主要围绕20世纪以来美国华裔英文
做做简单的运动     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深呼吸,下蹲起,10点10分去看戏。  现在咱们坐办公室的,天天伏案工作,很累。在电脑前工作一天下来,结果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腿痛全来了。这些病的根本原因是缺少运动。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每工作两个小时,上午10点钟,下午3点半,做做运动,有5~10分钟就可以了。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颈椎病都是因为肌肉固定,一个姿势,毛细血管闭塞,造成肌
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甫一出世,就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荣获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第四届)。本文以《白鹿原》的创作心理为例,运用文学创作心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是一部历史大变革时期的风俗进化史。但很长一段时期,乡土小说研究重点并不在对乡土风俗的研究,或者说,即便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但关注点大都集中在浙东、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