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民政治认同建构研究——以L市为个案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行过程是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的过程,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将现代教育组织植入富含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因此农村义务教育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府的行为。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在内的国家体系只有得到农民的认同才能够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故本文尝试以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H省L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状况以及农民政治认同的实际情况,挖掘当今时代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政治意义,提出通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来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思路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的生存问题解决以后,相应教育诉求就开始产生、成熟。市场经济催生了农民的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对获得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权有着热切的期待。党和政府必须用平等理性的眼光去发现、去把握、去满足农民的需求与渴望,才能够换取他们对政治权力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力支持,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强了政府合法性,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官民”之间的政治沟通以及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权威的树利。   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顽疾:边免费边乱收费消解了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导致了农民因失望而对政治体系不信任和疏远;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使农民产生“被抛弃感”;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差强人意削弱了农村孩子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必然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政治情感削弱其政治认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国家权力的支持。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和倾斜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应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农村青少年的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矛盾凸显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现实社会矛盾多发、频发。同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总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了,作为社会事业的教育同样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一跃成为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27亿多亩集体山林确权给农民,激活了沉寂多年的山林资源。但由于林地资源分散,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缺少必要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为
在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海洋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浪潮和资源日渐匮乏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扶贫济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长期从事对外援助工作,非洲国家赞比亚是中国的重要援助对象之一。本篇论文选取中国援赞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在国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