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资料显示,农村中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在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中,担负着建设农村未来的重任。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我国社会能否沿良性轨道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农村中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德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不合理性、方式和载体的滞后性,以及社会负面信息等的不良影响,导致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普遍较低。深刻分析现实基础,积极转变德育观念,切实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阐释农村中学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了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现状,探讨了其不足之处和形成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它既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普遍不足,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农村中学德育内部存在着众多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阻碍,既包括德育内容、目标、方式等自身因素,又包括学校对德育重视程度低的因素。目前中国农村中学的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功能性不强,科目本身缺乏本土意识,无法给中学生提供现实的道德指导,形成了农村中学德育地位的岌岌可危以及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德育内容、目标等内部因素与农村社会现实相脱节,影响了其实效性。同时,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力量的薄弱、信息泛滥追逐利益的社会大环境等等,都大大消解、弱化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在这些来自社会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强烈冲击下,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不足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就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口头加以重视、表面加以修正,而需要深刻分析农村社会现实,找出适合农村中学德育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本文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文本分析、比较法等方法分析了农村和农村中学德育现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农村中学德育体系、丰富和拓宽农村中学德育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学德育机制、优化和培育农村中学德育环境的策略,以期对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一个现实的思路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