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昌鱼(Branchlostoma belchori tsingtauense)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科,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动物,被认为是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无脊椎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模式动物。文昌鱼是海洋珍稀动物,世界上现存的文昌鱼仅有3个主产地(美国的佛罗里达、中国的青岛和厦门),我国有两种文昌鱼,一种是厦门文昌鱼(又称白氏文昌鱼),另一种是青岛文昌鱼,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本实验以青岛文昌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晚期囊胚和早期原肠胚的胚胎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显示青岛文昌鱼染色体G带的新方法,利用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片龄显带技术对青岛文昌鱼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显示了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G类带型,并绘制了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G类带型模式图。胰蛋白酶法共显示了125条带,其中阳性带为66条,阴性带为17条,可变带为42条;蛋白酶K法共显示了125条带,阳性带为65条,阴性带17条,可变带为43条;片龄显带法共显示了109条带,其中阳性带为55条,阴性带12条,可变带为42条。通过对上述三种G类带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三种方法显示的带纹数目基本一致,但每种具体的方法显示的染色体的带纹分布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性,并提出文昌鱼染色体的G带带型与片龄的相互关系。
同时,采用经修改的BrdU-Hoechst-Giemsa方法,在培养青岛文昌鱼的胚胎细胞时,分期加入BrdU,对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复制带显带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为清晰的复制带带纹,绘制了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复制带动态图象,进而逐步描述了青岛文昌鱼染色体的早、中、晚期复制带带纹特征及其复制规律,不仅为文昌鱼同源染色体配对及各号染色体的区分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文昌鱼染色体的基因定位、育种及文昌鱼细胞遗传学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