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童年期负性事件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之一。然而,特定类型童年期负性事件和精神病性症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 本研究目的为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负性事件情况、人口统计学特征;特定类型童年期负性事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特征及不同类型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 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部且符合ICD-10诊断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59名,女性43名,年龄在15 ~54岁,平均年龄31.23±9.16岁)。利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被忽视、被虐待及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等三类童年期负性事件。其中,利用儿童被忽视量表(CNS)以及儿童被虐待量表(CAS)回顾性调查患者童年期被忽视情况和被虐待情况,其中儿童被虐待量表(CAS)同时还评定了被调查者对于受虐待经历的主观感受。利用自编调查表调查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情况并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利用DSM-IV轴Ⅰ障碍的临床定式检查(SCID/P)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情况。分析比较有童年期负性事件的患者与无童年期负性事件的患者在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特定类型童年期负性事件和精神病性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童年期负性事件间的关系。 结果: 1、最终进入分析的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童年期负性事件(≥1种负性事件)发生率为81.4%,其中童年期忽视(≥1种忽视)的发生率为60.8%,虐待(≥1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为60.8%,而其中主观上对虐待经历感受为负性的患者的比例为87.5%,童年时期经历家庭功能障碍(≥1种MFF类型)的发生率为61.8%。 2、有童年负性事件的患者比无童年负性事件的患者首发年龄要早(P?0.05)、表现出的精神病性症状种类数更多(P<0.05);其中有童年期忽视经历的患者比无忽视经历患者病程更长、文化程度更低、伴随的精神病性症状种类更多(P<0.05);而受到童年期虐待的患者与无虐待组患者相比首次发病年龄更低(P<0.05);有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的患者与无家庭功能障碍的患者相比首发年龄及年龄更低(P<0.05);虐待主观负性感受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女性居多、个人文化程度更低、负性事件种类更多(P?0.05)。 3、有童年期负性事件和童年期被忽视事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与其各自对照组相比,其总体阴性状发生率更高(P<0.05);有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瓦解行为、不适切情感等症状的可能性会更高(P<0.05);而有童年期安全忽视或躯体虐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意志减退的症状(P<0.05);童年期有父母分居或离婚的患者与相应对照组出现瓦解行为、意志减退、言语贫乏的比例更高(P<0.05)。 4、多种类型负性事件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一种类型的负性事件会显著增加其他类型负性事件的发生,且9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童年期遭遇过至少一种类型的负性事件。 结论: 童年期负性事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往往遭遇不止一种类型的负性事件,不同种类负性事件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童年负性事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及个人所受教育程度;某些童年期负性事件类型和特定类型精神病性症状具有相关性,提示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