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制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钱荒”爆发之后,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资金面收紧,利率飙升,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经历了一系列信用评级下调风暴,其中信用评级(包括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下调的债券和企业的数量远超过去数年的总和,直接导致了我国债券市场指数持续近半年的下跌,终结了长达两年多的债券牛市,直到今日仍未恢复。联想到发生在美国和欧盟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都伴随有评级机构大规模下调评级的身影。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第三方中介,为市场提供了中立的企业信誉度评价,给市场提供风险信息,不仅有助于防范危险,另一方面其增强了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提升了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支撑成熟的资本市场,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紧紧跟随着我国债券时的脚步,时至今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内部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评级实力较强、拥有较好市场认可,且国际间合作密切的评级机构。2011年的中债资信更是填补了我国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空白。  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仍然有很多突出问题,不仅同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在国内市场评级信息的有效性也受到过不少质疑。因此市场对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认可和依赖程度值得研究。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信用评级变动“公告效应”。累计使用了近800只债券及公司债对应上市公司的债券价格或股价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实证的方法,区分不同种类的信用债券(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正面、负面的不同事件冲击类型(债项评级下调、债项评级上调、主体评级下调、主体评级上调)建立模型,利用2011年至2013的数据,考察公告前后的债券价格反应,以及对应上市公司的股价反应,来分析信用评级变动对债券和股价的收益率的影响。并得出不同类型的公告效应冲击对不同类型债券或上市公司的债券或股票收益率的具体影响程度。
其他文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简称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次重要的大会,提出了2020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目标。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已经达到了100亿吨,占全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0%,成为了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严峻的生态环境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降低黑龙江
学位
本文致力于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在理论层面上试图借助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假定——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构建起产业集聚机制的研究框架,并总结、提炼出一个简单明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