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本研究,观察岭南地区痤疮患者常见体质类型及痤疮发病特点,对两组阳虚体质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质积分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针灸改善阳虚体质治疗岭南痤疮的临床疗效,为调理体质治疗痤疮的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6例阳虚体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调体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3例。①两组分别给予皮损局部处理:分别取面部较成熟的粉刺或脓疱、囊肿2-3个,75%酒精消毒后,用5号注射针头挑刺,清除黑头、白头粉刺或脓疱、囊肿之脂栓、脓栓、脓血等,1周1次。②两组分别给于传统辨证取穴:颧骼、大椎、曲池、合谷、内庭,并随证加减。一周针3次。③治疗组加用调体穴位:神阙、关元、肾俞、足三里、涌泉。(神阙隔盐隔姜灸、涌泉温和灸,余穴温针灸)。针2次灸1次,神阙禁针。一周治疗3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总体疗效。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1.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肺经风热型91.7%,湿热蕴结型87.5%,痰湿凝结型100%,对照组总有效率肺经风热型71.2%,湿热蕴结型83.3%,痰湿凝结型69.2%。两组痰湿凝结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风热型和湿热蕴结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痤疮皮损改善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皮损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虚体质改善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体质积分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体质积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调体组和传统针刺组相比,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结论:调体组和传统针刺组对于岭南痤疮均取得较好疗效,两组相比调体组总有效率、皮损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中医各症型比较,在治疗肺经风热型和湿热蕴结型痤疮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近,而对于痰湿凝结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阳虚体质改善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体质积分明显下降,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阳虚体质方面优于对照组。此外,调体组和传统针刺组相比,调体组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