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庭栋先生所作《成都街巷志》分上下两卷,以河、桥为基础展现老成都街巷的文化,可以用来研究成都历史文化。探索成都的过往,从中汲取发展经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将其外译可以向西方读者介绍四川的街巷文化,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建立沟通的桥梁。根据分工,笔者翻译上卷中以方位数字命名章节部分前六条街的历史沿革。原文使用了与巴蜀文化相关的词汇、诗歌、长难句,这些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功翻译其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诗句和长难句等需要深入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该理论阐释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如何处理好译者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间的关系。首先译者信任文本,侵入文本,分析文本特点特征等,再采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完成翻译。由于中英语言自身存在的差异,以及译者对源文本的入侵带来不可避免的缺失,最后译者需对文本进行补偿。源文本中涉及过去使用的方言,还引用了诗歌,对此,译者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不够全面和完整,还需要多次反复推敲。但是,总的说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为译者指明方向,有效解决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长难句和诗歌翻译的问题,使译者能够译出与源文本较贴切的译文。本篇翻译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翻译任务,第二章介绍翻译过程,第三章介绍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即信任、入侵、融合、补偿。信任是翻译操作的先决条件,入侵和融合是实际翻译操作的语言表征,补偿是对译者翻译操作后进行的赔偿行为。第四章是乔治·斯坦纳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呈现了译者在其理论指导下,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创译、增益、减译、分译、合译、转换的翻译技巧,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四个步骤中。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译者指明了翻译实践过程当中应遵循的路线,使其能够明晰翻译过程中于何时何处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去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入侵”与“融合”这两个步骤相互包容,不可分割。译者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将更多注意着两个步骤的实践操作,力争取得较完美贴切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