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已有较多的试验研究对比了气管切开早期和晚期在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能否降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旨在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探索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术对需长期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临床效果的差异,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检索策略对国内外有关对比气管切开早晚在需长期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临床意义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提取数据,并用改良后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的高低。运用软件Revman5.2进行异质性检验(X2检验和I2值),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RR值和95%CI,并对所得结果进一步做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存在较大异质性而不能行数据合并的研究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0项RCT进行荟萃分析,经过改良后Jadad量表评分共有6篇为高于4分的高质量文献。本Meta分析包含2121例患者,其中早期气管切开组有1059例,晚期气管切开组有1063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气管切开对降低预计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病人的短期病死率(RR=0.85,95%CI=0.62-1.03;P=0.07>0.05)、长期病死率(RR=0.96,95%CI=0.85-1.08;P=0.47>0.05)、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RR=0.88,95%CI=0.71-1.10;P=0.27>0.05)、并发症(RR=1.03,95%CI=0.86-1.24;P=0.73>0.05)以及缩短机械通气时间(WMD=-2.04,95%CI=-5.85-1.77;P=0.29>0.05)无益处。但是,早期气管切开能提高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撤机率(RR=1.18,95%CI=1.05-1.31;P=0.004<0.05)以及ICU转出率(RR=1.27,95%CI=1.06-1.53; P=0.009<0.05)。因存在4篇改良Jadad评分小于4分的低质量研究,故需排除再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仍不能降低该类危重症患者的短期病死率(RR=0.88,95%CI=0.75-1.02;P=0.09>0.05)、 VAP的发生率(RR=0.86,95%CI=0.60-1.21;P=0.38>0.05)及并发症(RR=1.08,95%CI=0.88-1.32;P=0.46>0.05),但是可以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RR=-1.64,95%CI=-2.86-0.41;P=0.0009<0.05)。针对短期病死率和并发症绘制了漏斗图,漏斗图对称性较好,发表偏倚较低。长期病死率、撤机成功率、ICU转出率的失安全系数(Nfs0.05)分别为96.58、38.25及25.52,均大于20。机械通气时间的Nfs0.05的为72.44大于45,发表偏倚低。结论:(1)早期气管切开较晚期气管切开而言不能使预计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2)早期气管切开能缩短需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3)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提高成功撤机率及ICU转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