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极性特征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情态动词(如“用”、“消”、“宜”、“敢”、“必须”等)的极性敏感特征,通过考察现代汉语极性情态动词的语境分布状况,探究限制它们语境分布的认知推理和修辞因素。所谓极性是指命题情态的肯定和否定的归向性。极性敏感性词项一般分为正极性词项和负极性词项,正极性词项典型地分布在肯定句中,负极性词项典型地分布在否定句中。现代汉语的某些情态动词在分布上具有这样的极性特征,有的只能分布在肯定句中,如“得(dei)”、“必须”等,我们称之为“正极性情态动词”,有的多用于否定性语境中,如“用”、“消”、“宜”等,我们称之为“负极性情态动词”。极性敏感性是自然语言的词汇所具有的语法规约性,但这种语法规约性是一种有理据的约定俗成,这里的理据是指其加强或减弱语气的修辞功能。极性敏感性词项的允准成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响应性,如果极性敏感性词项与适当的允准成分处于同一结构中,前者就能得到后者的允准。例如,能够允准负极性情态动词的语境包括否定句(如“不消说。”)、疑问句(如“小姐何消行此大礼?”)、带有否定含义的词语(如“这点小事,只消给他打个电话就可办好。”)。本文提出的观点是情态动词的极性分布是其修辞功能规约化的表现,情态动词本身的语义与修辞功能的规约性组合关系导致某些情态动词具有极性敏感性特征。我们根据极性情态动词所在命题与同一语用梯级中其他命题之间信息的相对力度把极性情态动词分为语气加强型和语气减弱型两类。语气加强型极性情态动词所在命题的信息量大于同一语用梯级中其它命题,可以蕴涵其它命题的信息。语气减弱型极性情态动词正好相反。本文认为极性情态动词本身的语义量值(如“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性,指代极大量值,“用”、“消”表示需要,指代较大量值)使它们具有潜在的加强或减弱语气的修辞功能,修辞目的(如加强命令语气或显示客气和礼貌等)决定对加强和减弱型情态动词的优选,而分布语境(如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等)能够实现情态动词潜在的修辞功能,于是优选配对(语义量值和修辞功能的配对)通过用法的规约而使某些情态动词具有极性特征。换言之,某些情态动词的硬性极性规定就是它的修辞功能被限定。例如,“必须”用于加强命令语气等功能只能在肯定句等语境中才能得到满足,而“用”、“消”等用于减弱语气的功能只有在否定句、疑问句、否定含义句等语境中才能得到满足。本文的理论意义有三。其一,本文对汉语极性情态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收集和整理,梳理了它们的功能类型,并主要以“敢”和“用”为例阐释了加强型和减弱型负极性情态动词被不同语境允准的理由。其二,提出了语义、修辞功能和语境相协调的观点,克服了对极性词项的既有研究方法中的一些不足。例如,克服了单调等级论片面强调极性词语的允准算子的逻辑语义的属性而忽视允准动因的弊端,认为分析允准算子的逻辑语义的属性是不必要的,没有心理现实性,而揭示极性词项与其允准算子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其三,运用了梯级逻辑、关联理论的最佳相关假设和信息论中的自信息的思想具体分析了极性情态动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功能。本文的章节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介绍汉语情态动词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综述近年来极性情态动词的研究状况。第三章,把汉语中的情态动词分为极性情态动词与无极性情态动词两类。重点分析负极性情态动词,将其分为加强型与减弱型两类,考察它们的分布语境,探究其分布动因。第四章,以“敢”为例讨论加强型负极性情态动词的分布状况与分布成因。第五章,以“用”为例讨论减弱型负极性情态动词的分布状况与分布成因。第六章,本文结语。
其他文献
菲利普·弥尔顿·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犹太裔作家,也是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小说家之一。罗斯素来以多产并始终保持高质量的创作著称,从
摘 要:从高自然度参数合成与高精度语种识别技术研究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运用实验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哈萨克族大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元音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汉语学习者的单元音共振峰频率参数和分布规律,利用共振峰数据作归一化处理从而分析了元音发音差异和特点,用实验数据验证了其共振峰频率分布的口耳之学规律。研究结果对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语音研究及应用开发具有较高的参数价值。  关键词:普通话单元音;哈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