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锌,具有60 meV,激子结合能的一种直接宽禁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禁带宽度为3.37 eV,由于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这些性能使氧化锌在太阳能电池、光探测器、气体传感器及光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维纳米材料例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纤维和纳米带,具有高长径比和超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非常有竞争力的优势。在众多一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静电纺丝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通用,有效,简单且廉价的方法来制备一维纳米纤维。因此,本文研究集中在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合成一维氧化锌基纳米材料开展其在气敏和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氧化锌纳米纤维及其气敏性能研究以醋酸锌为锌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增稠剂剂,采用简单的静电纺丝法合成多孔氧化锌纳米纤维(直径约200-300nm,长约为数微米)。通过调节醋酸锌与PVP的量,实现了纳米管,纤维/管与多孔纤维结构的合成。该系列一维材料均由粒径20~30nm的氧化锌纳米粒子堆积组成,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10.68~12.04m2/g)与孔径大小(20-50nm)。由于其丰富的多孔结构,该系列材料对丙酮显示良好的响应和选择性,对500ppm丙酮灵敏度高达243.3。(2)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以氯化锌和二氯化锡作为无机源,通过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纳米纤维。所制纤维直径约为250nm,通过XRD,TEM表征证明氧化锌/二氧化锡复合纤维成功制备。同时通过调节氯化锌与二氯化锡的量,对合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多种染料(亚甲蓝,刚果红,曙红,甲基橙)的光降解动力学的分析发现对刚果红展现良好的光降解能力(20min 98.8%)和高循环使用能力。(3)基于静电纺丝法合成氧化锌/硫化镉复合材料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基于静电纺丝法通过二次水热生长合成氧化锌/硫化镉复合材料,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SEM、TEM、XRD、UV-vis等表征,证明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将合成的材料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展现对曙红良好的可见光光降解能力(120min 96.67%)。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分三部分论述了超强酸—卤代硫酸形成反应机理及其分子簇和溶剂效应理论研究。 第一部分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理论首次研究了三氧化硫和卤化氢反应生成卤代硫酸
由于锆和铪的氧化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预期的市场潜力,研究开发综合性能好的锆和铪的氧化物材料,已成为材料工作者努力实现的目标。由于水热/溶剂热方法具有上述优点,利用
长期以来,由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设计制造简单、高灵敏度、价格低廉而被广泛研究并已在生物检测中逐步得到了应用。然而,如何将生物活性组分有效的固定在电极表面的固定方法
荧光分析法由于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本文研究了脱镁叶绿酸-a甲酯和二氢卟吩酰胺P6对铜离子的荧光探针行为。本文首先以叶绿酸膏为原料,经5%硫酸甲醇溶液降解得到脱镁叶绿酸-a甲酯,脱镁叶绿酸-a甲酯和丙醇胺在室温下反应得到二氢卟吩酰胺P6。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以及元素分析确定。接着测定了脱镁叶绿酸-a甲酯和二氢卟吩P6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
数据挖掘是指综合运用多种算法,从大量数据中发现事先未知的信息和知识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作为一门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数据挖掘已成为数据库系统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重点研究课
聚合反应和聚合方法的研究长期以来就是高分子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活性自由基聚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γ-射线辐射是聚合反应中一种有效的引发方式,但分子量不易精确控
近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共轭的电子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在电催化剂载体方面广泛应用。其中,聚苯胺的主链上含有交替的氮原子和苯环,具有优良的环境稳定性和导电性。聚苯胺修饰活性碳制备出的聚苯胺碳复合载体,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载体的导电性和稳定性。本文利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碳复合载体(PAnC);选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掺杂剂对复合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