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单位制瓦解以来,原先依托于人对工作场所高度依赖而形成的全能行政模式逐渐被打破,时至今日,城市基层逐步形成所谓的“社区制”治理模式。关于这一历史转型过程,既有研究着重观察治理单元的转换过程,并在基层治理的“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问题是,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等同于社区制替代单位制的过程吗?社区能够取代单位成为新的治理单元吗?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的实质性变化是什么?既有理论观点能否贴切解释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变迁现象?为回应上述问题,研究分别从历史脉络、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重新审视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的过程。研究发现,历史脉络勾勒的是单位制到社区制这一历史时期的演变历程,但无法说明这两个时期城市基层治理的面貌截然不同。既有理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这一演变历程,然而通过对理论的批判性思考,研究指出,既有理论观点对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现象存在一些解释不恰当的地方。为深入了解城市基层治理的“变”与“不变”,研究依托一手获取的调研资料深刻解析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演变,现实情境表明尽管城市基层的组织化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单位式旧的控制方式、基本的权力格局和管理原则依然存在。故而,回到理论层面重新审视变迁过程,发现理论观点与现实变化存在解释“脱钩”问题,理论构思的城市基层治理变迁难以贴切解释现实发展。因此,为重新建构解释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的理论框架,研究首先通过回应理论建构的基本问题——“何谓基层”,批判既有研究中隐含的“社区”能够替代“单位”这一研究思路,指出:随着城市基层社会流动化、开放化、多元化的发展,“社区”已失去了“单位”之于人的整合性,因此认知基层的方式理应随之调整,随后分析了认知基层的新思维——即社会认知视角上的“基层”。接下来,研究着重思考了理论建构的方向,深度剖析理论框架需回应的三个重要理论方向。最终,在分析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内在逻辑的基础之上,建构集权与分权-制度结构-空间-行动者的理论框架,重新阐释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