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天气图分析是天气分析与预报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使预报员了解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天气状况及地面天气系统的分布和历史演变,进而推断未来天气变化,但在地面天气图分析过程中由于温度观测资料稀疏等原因未对地面等温线进行分析。在当今高时空分辨率地面观测资料获取的背景下,本文利用Sanders提出的在常规分析过程中加入地面等温线分析同时对传统地面锋概念模型细化分类的方法,对斜压带个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引入“湿斜压带”的概念。本文首先对2008年12月1日~2009年11月30日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面位温场的年平均与季节平均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逐日地面位温场来统计中等和强烈位温梯度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的位温梯度主要出现在太行山及其周边山脉地形区、黄海与渤海的海陆交界处与东南沿海地区,强位温梯度主要出现在太行山及其南部的小范围区域。太行山及其周边山脉地形区的位温梯度除范围大小略有变化外无明显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另外两个区域内的位温梯度则呈现出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春夏季的中等强度的位温梯度出现在福建沿海地区,日变化较小;秋冬季的中等强度的位温梯度清晨出现在黄海与渤海的海陆交界处与东南沿海地区,傍晚仅出现于福建与浙江沿海地区。通过气候特征分析得到的位温梯度发生高频区可表明该区域存在“永久”或“半永久”的位温梯度,而低频区内出现的位温梯度极大可能是天气尺度系统引起或是天气系统生成潜在区。本文随后采用改进的地面天气图分析方法对2007年江苏地区的梅雨期地面天气系统以及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地面天气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1)稠密的地面观测资料可以真实反映实际地面热力分布,使通过地面等温线分析与区分锋与类锋结构成为可能;2)江苏地区梅雨期天气过程中,准静止梅雨锋除了存在典型的梅雨锋系统,还存在非锋面性斜压带和斜压槽等类锋结构,其中强斜压带与降水区对应,且斜压带内出现锋生过程。江淮准静止锋不全是锋面系统静止不动的情况,也可能是局地锋生和锋消的重复过程;3)北京“7.21”暴雨过程中引入了“湿斜压带”的概念,发现其区域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强降水落区对应较好,其中对暖区降水的匹配更好。“湿斜压带”在此过程中不仅是强降水区域的标记,也具有预警意义。通过应用地面天气图等温线分析与斜压带的概念,发现此方法在2007年江苏梅雨期过程与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过程中是适用的,通过对地面等温线与风场分析将非锋面性斜压带、斜压槽和传统定义下的锋面加以区分,可减少由于过度分析出现的“较弱的锋面”等矛盾说法及天气系统的分析缺失导致的漏报,同时斜压带的分析可给予一定预警信息,为提高主观预报准确率给予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