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多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少有乔木品种。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因其叶经加工后制成的茶饮品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多种保健功效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茶树花属完全花,花两性,主要依靠昆虫传播花粉。茶花由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组成。花器官是进行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早期对茶树花器官的研究以其外部形态和分类特征为主,已经采用外部形态测量、石蜡切片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别对花托、花萼、花冠、雌蕊、雄蕊及花柄等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不同品种茶树花器官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但是对于茶树花芽分化过程中花芽内部结构分化发育的研究报道很少,仅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根据分化过程中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可将茶树花原基形成之后、花芽继续分化的过程划分为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和雄蕊、雌蕊形成期等三个时期。且茶树的花芽分化过程持续时间短,约20天即可完成,细胞分裂速度快。目前对茶树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发育过程的形态学研究仅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道,且描述过于简略,未对茶树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茶树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从而控制茶树的生殖生长、促进其营养生长,提高芽叶质量和产量,必须了解茶树花芽分化过程各个关键时期的特点,并准确掌握花芽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各个时期的对应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形态解剖学角度对茶树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发育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本研究以陕西地方茶树紫阳群体种中的代表种质紫阳槠叶种和紫阳大叶泡为研究对象,采用优化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花芽形成和分化过程进行解剖学研究,以了解茶树花芽形成和分化的整个过程,确定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发育过程的各关键时期,并将分化过程中各关键时期与花芽大小和外部形态特征予以对应,以期为今后茶树花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准确的形态学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茶树花芽形成和分化过程中生长锥的形态变化,将茶树花芽分化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分化初期、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形成期和雌蕊形成期。2、茶树花芽形成及分化的主要过程为:未分化的茶树芽外部被鳞片紧密包裹,生长锥为略向上突出的平滑圆弧形,基部生长有舌状的叶原基;花原基形成后,顶部逐渐增宽且中间部位向下凹陷,花芽开始分化;随后在花原基表面自外层向内层依次出现四轮突起,分别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逐渐发育为萼片、花瓣、雄蕊群及雌蕊。3、茶树的花芽形成、分化及花器官发育过程呈现明显的“慢——快——慢”特征。花芽分化自5月末开始至6月末结束,进入花器官发育阶段。整个花芽分化过程持续时间短,分化速度快且分化过程时间相对集中。从花芽大量进入分化初期开始至最早分化出雄蕊、雌蕊原基仅17天时间。进入花器官发育阶段后,分化速率有所减慢,花器官发育持续时间较长,至9月中旬开始逐渐有少量茶花盛开,10月中旬到达盛花期。4、茶树花芽分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时期与花芽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为:分化初期其花芽形态与叶芽无明显差异;萼片形成期的花芽端部出现略微膨大,直径小于1.5mm;花瓣形成期花芽直径为1.5-2.3mm;雄蕊形成期花芽直径为2.3-2.7mm;雌蕊形成期花芽直径为2.7-3mm;当花芽直径大于3mm时,花芽分化过程基本结束,进入花器官发育阶段。根据茶树花芽分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分化特点,建议对陕南地区茶树花芽分化相关研究时可将最佳采样时间确定为5月末至6月末。5、茶树花芽分化过程中,雌蕊原基的形成晚于雄蕊原基,因此将雄蕊形成和雌蕊形成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雄蕊形成期和雌蕊形成期;茶树花的雄蕊为离心式生长,在雄蕊形成过程中,花原基首先在周围出现少量大的突起,成为雄蕊原基,随后这些突起逐渐分裂产生更多的雄蕊突起并最终发育成为雄蕊群,其花丝基部联合。6、紫阳槠叶种和紫阳大叶泡同为紫阳群体种中的近缘种,花芽分化过程基本相同,成熟花器官均表现为:花柄呈褐绿色,略微向下弯曲;花萼均为五片且基部联合;花瓣五片,覆瓦状排列,基部稍有联合且与外轮花丝联合。但紫阳槠叶种的花柱分裂数为3,而紫阳大叶泡的花柱分裂数为4。且紫阳大叶泡的分化时间稍晚于紫阳槠叶种,形成的花芽数目也较少。7、针对硬质地植物材料,对常规石蜡切片技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脱水之前对固定好的材料进行20%盐酸浸泡24h的软化处理;脱水、透明环节中材料在各浓度梯度溶液的浸泡时间改为1h,其中无水乙醇和二甲苯步骤分别更换溶液两次;浸蜡容器为瓷坩埚,少量多次向二甲苯中添加碎蜡直至碎蜡与二甲苯体积相等,用滤纸加以分隔;浸蜡时间延长为石蜡二甲苯等体积混合物40℃放置60h,纯蜡60℃放置3d。改进后的技术对茶树的硬质地花芽等材料取得了良好的切片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