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 DN),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本病抑郁较轻,但病程较长,有迁延倾向,几乎每天处于心境压抑之中,主要表现为兴趣、希望、精力、自信心减少,常伴有头痛、背痛、四肢疼痛等躯体疼痛症状和胃部不适、腹泻、便秘、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而这些症状常常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目前认为DN的发病由心理社会应激所促发,机制推测与抑郁症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存在中枢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的活性下降,目前西医治疗除了心理治疗外,多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根据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郁病”范畴,一般均认为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为肝气不舒、气机郁结,兼有血瘀、化火、痰结、心神惑乱等,病理变化涉及心肝脾,尤与肝关系密切。临床报道中医中药、针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广泛。 针刺调肝法是导师符文彬教授在长期治疗抑郁性神经症中针对其肝气不舒、气机郁结的病机特点提出来的,该法取用百会、印章、四关穴结合耳针疗法,具有舒肝理气、醒神化郁之功,临床运用屡获良效。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CCMD-2-R为标准选取60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根据样本含量,采用PEMS3.1软件包实施随机分组,把就诊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调肝组(治疗组)和邻近假穴针刺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印堂、四关穴结合耳针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百会左侧1.0cm处、印堂左侧1.0cm处、合谷桡骨侧1.0cm处、太冲腓骨侧1.0cm处,结合对应的耳针疗法,治疗每周2次,3-4天1次,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SCL-90量表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SDS标准分、HAMD总分和治疗后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27例,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对照组25例,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SCL-90量表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及SDS标准分、HAMD总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针刺调肝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邻近假穴针刺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