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M)是妇科常见疾病,我国临床发病率约为20%-50%,多见于生育期妇女,20-60岁妇女均可发病。病理分析为具有生长性的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于子宫肌层内生长,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作用下呈周期性生长、脱落,造成局部周期性出血,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肌层病变。子宫腺肌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经期腹痛、经血增多、不孕,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多样,不同地区和国家差异较大,可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性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子宫腺肌病主要治疗方式。子宫腺肌病非根治性切除治疗后易复发,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难题。我国在子宫腺肌病治疗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多见,据不完全统计,临床当中有40%-80%的腺肌病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临床当中根据症状轻重、年龄大小与发病时间长短多采用根治性子宫切除、局部病灶切除等手术治疗。本文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4年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子宫腺肌病术前、术中病情与手术方式选择关系,以及手术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日期等方面分析手术对患者的意义,明确入院病人术前病情与手术方式选择的相关关系。[研究目的]:AM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经期腹痛、月经增多和不孕,其影响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变范围、生育要求等。本文选取2014年1月1日至15年1月1日期间于齐鲁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208例,手术患者184例,随访手术患者82例,比较治疗效果,即疼痛缓解情况和月经量变化情况,分析探讨子宫腺肌病术前、术中病情与手术方式选择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不同部位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预后,为今后临床工作者在子宫腺肌病手术治疗选择提供意见和建议。[研究方法]:14年1月1日~15年1月1日期间于齐鲁医院住院患者中,出院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208例(病理诊断),患者平均年龄44岁(X=43.6±8.6,M=44),手术患者184例,2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84例AM患者中术前术后均诊断AM患者152例,术前诊为子宫肌瘤者18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6例,其它8例。184例患者中,开放性手术(经腹子宫切除术+经阴子宫切除术)共94例,其中26例纳入随访(随访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见1.1.2和1.1.3),局部病灶切除79例,纳入随访者56例(随访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见1.1.2和1.1.3),余11例为其它手术治疗方案,未纳入随访范围。随访手术患者82人,随访病人中术中探查前壁子宫腺肌病病灶20例,局部病灶切除16例,行子宫切除4例;后壁腺肌病病灶52例,行病灶切除者36例,全子宫切除者16例;混合病灶10例,病灶切除4例,子宫切除6例。在随访当中,主要关注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以门诊随访、电话随访为主,平均随访时间5.12+3.63月,统计病灶位置、患者年龄、婚育等因素与手术治疗方式选择、治疗效果效果(疼痛减轻及月经量减少为主)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病灶位置以手术记录为准,疼痛分级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准,从手术方式、病灶分布、患者年龄、婚育等因素与手术预后比照,从而分析对于不同年龄、子宫腺肌病病灶位置等综合因素下的手术治疗选择。[研究结果]:①同开放性手术组对照,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较轻(P<0.05,α 0.05),平均住院日期缩短(P<0.05),但平均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中出血对比无统计学差异。②.腹腔镜病灶切除和开放性手术相比,患者疼痛缓解、月经量的减少效果明显,两者相比较,短期内治疗效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不同部位病灶(前壁、后壁、前壁和后壁)的手术治疗预后存在差异,后壁子宫腺肌病病灶术后在经血减少较前壁子宫腺肌病病灶明显(P<0.05,混合前后壁子宫腺肌病病灶统计数据较少,无统计意义),经期腹痛两者无统计学差异。④.患者年龄与术后恢复存在相关性(P<0.05),年纪大者较年轻患者较术后经血减少明显,经期腹痛减轻对比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