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以“仁”为原则,“仁”并非是认知表面意义的“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而是以个体内在价值的“性善”为理论依据。“仁义礼智”的善端源于人本身,而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以“仁”为原则,“仁”并非是认知表面意义的“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而是以个体内在价值的“性善”为理论依据。“仁义礼智”的善端源于人本身,而使人的存在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本源性与优越性,因此“仁”作为一种至高的道德理想的普遍性直接降落在人心深处,合理支配着人的血肉之躯,并将其转化为伦理道德的生活政治实践。道德的性善为个体走向具体的存在提供了某种前提,以“性善”为本源,行善成为人的现实趋向,并超越了食色等片面的自然性,同时也扬弃了特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单向度性。
抛开传统的单就美学论美学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哲学层次来阐释孟子性善论的审美理想,从人类学美学的角度探究孟子性善论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用理性的道德规则强加于感性的美,使人的审美感受成为理性的工具。孟子以心释仁、以义行仁的性善论的审美理想并非仅仅是建立于个体的“在”,而是建立于主体的“在”与群体的“共在”所构成的存在的二重向度中,因此孟子性善论审美理想的研究应以人的个体生命存在为核心,并将个体生命的自足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在人类学的美学视野中实现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政治的统一。
其他文献
目前,科技异化和教育异化,科学界和教育界己研究了很长时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关于科学教育也正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就科学教育异化问题,国内外科学教育界,对“科学教育异化”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而技术创新又是中小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和生存权力的关键之所在。在目前政府大力倡导“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国策下,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析了“互联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数据制造、创意互联、多元营销
举世关注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至今还令人触目惊心,预计三年完成的恢复重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科技传播在震后重建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探究震灾之后灾区科技传播及其作用对
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西欧进行宗教改革,天主教遭受严重打击,为巩固天主教势力,耶稣会应运而生,为扩大天主教统治范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耶稣会的管理模式对天主教传教士产生
“生物技术恐惧”的提法是从“技术恐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是对20世纪技术革命反思的产物。技术恐惧的内涵实际上包含三个层面:感性操作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社会运行层面。
胡塞尔现象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严厉的指责,即:它作为一门以第一人称意识的明证性作为基础的哲学,很难成功的说明“他人意识”,也就是说,他将面临哲学史上著名的难
本文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二章为理论部分,讨论的是事物与事件的相似问题;第三章为引申部分,笔者藉前文的结论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神话学思想,以及他与皮尔士部分理论近路
中西跨文化交际己久,然而随着交流的频率增强,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体现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交际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
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气候问题、产品安全问题无不与企业紧密相关,这些问题在伦理上又体现了人的各种伦理关系的恶化。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