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唐代饮食、出行祈福和生老病死习俗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发生矛盾冲突,享誉世界的佛教也不例外。在最初传入入世乐生观念浓厚的传统中国社会时,佛教曾遭遇重大的理念冲击。但至汉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在僧俗群体共同努力之下逐步融入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并于唐代臻于鼎盛。在哲学层面,唐代的佛教宗派林立,理论健全,思想体系臻于圆满,吸引了众多文士加入改造与传播佛教思理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层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信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风习,影响了唐人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在佛教文化盛行的唐代社会,不论是与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的比丘尼,在家修行的优婆夷,还是普通世俗女性,其身心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掌握了一些表达愿望与诉求的途径。在她们的参预之下,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日常生活习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饮食生活,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为原本异彩纷呈的唐代饮食增添亮色。佛教借由感应故事宣传因果轮回和杀生入地狱的观念,引领素食风气。女性通过素食生活表达对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认同与内化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素食之风。佛教僧尼通过饮茶修行、招待客人、供奉佛祖、云游四方等活动助力饮茶风气渐趋流行。广大妇女群体通过采茶、制茶、卖茶、举办茶会等活动客观上推动凝神静气、助人修行的寺院饮茶活动传入大街小巷,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习俗。古人视出行为人生大事,他们创造了以行神祭祀为主的传统祈福方式保佑出行平安,逢凶化吉。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仪式复杂、规定繁琐的行神祭祀渐趋娱乐化,成为了送别活动的开场白,祈福意味不再占据主流。唐代社会开放包容,不论是走马上任、出征打仗还是纯粹游乐赏景,唐人出行的机会增多,出行目的地也更加遥远。随着佛教福报思想的传播,唐人出行祈福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祭祀方式逐渐让位于丰富多彩的崇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唐代妇女通过念诵佛经、抄经造像等方式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的活动起到了较大作用。广泛传播的佛教不仅影响了唐人的饮食与出行生活,而且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作用不容小视。女性肩负着人类再生产活动的主要责任,在祈子、生产和育儿各个阶段,她们通过敬香礼佛、念诵佛经等活动促进佛教文化融入唐人的生育习俗。在面对疾病和衰老时,她们通过写经造像、绣像立寺等活动表达祛病延寿的愿望。即使最终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她们仍旧淡然处之。在祭祀先人时,她们参预焚烧纸钱、设斋造像、节日祈福等活动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与怀念,进一步促进了佛教融入唐人的丧葬习俗。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外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也提出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不同国家、民族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促进都离不开翻译活动
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即高收入者占少数,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因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比例
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然而,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等用人难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企业的激励机
爱德华·哈盖鲁普·格里格的个人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且民族音乐特性鲜明,分析格里格作品的研究很多,多为分析创作背景,和声手法、曲式结构,有关格里格乐曲演奏分析的文献却很少。本文选取了格里格《钢琴抒情小曲》第六册op.57(1893)的第六首《乡愁》,它是一首欣赏价值和演奏价值都很高的一首乐曲,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所学知识对《乡愁》的艺术演奏方面做主要研究。通过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乐曲创作背景来进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