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发生矛盾冲突,享誉世界的佛教也不例外。在最初传入入世乐生观念浓厚的传统中国社会时,佛教曾遭遇重大的理念冲击。但至汉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在僧俗群体共同努力之下逐步融入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并于唐代臻于鼎盛。在哲学层面,唐代的佛教宗派林立,理论健全,思想体系臻于圆满,吸引了众多文士加入改造与传播佛教思理的进程。在日常生活层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信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风习,影响了唐人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在佛教文化盛行的唐代社会,不论是与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的比丘尼,在家修行的优婆夷,还是普通世俗女性,其身心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掌握了一些表达愿望与诉求的途径。在她们的参预之下,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日常生活习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饮食生活,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为原本异彩纷呈的唐代饮食增添亮色。佛教借由感应故事宣传因果轮回和杀生入地狱的观念,引领素食风气。女性通过素食生活表达对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认同与内化的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素食之风。佛教僧尼通过饮茶修行、招待客人、供奉佛祖、云游四方等活动助力饮茶风气渐趋流行。广大妇女群体通过采茶、制茶、卖茶、举办茶会等活动客观上推动凝神静气、助人修行的寺院饮茶活动传入大街小巷,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习俗。古人视出行为人生大事,他们创造了以行神祭祀为主的传统祈福方式保佑出行平安,逢凶化吉。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仪式复杂、规定繁琐的行神祭祀渐趋娱乐化,成为了送别活动的开场白,祈福意味不再占据主流。唐代社会开放包容,不论是走马上任、出征打仗还是纯粹游乐赏景,唐人出行的机会增多,出行目的地也更加遥远。随着佛教福报思想的传播,唐人出行祈福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祭祀方式逐渐让位于丰富多彩的崇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唐代妇女通过念诵佛经、抄经造像等方式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的活动起到了较大作用。广泛传播的佛教不仅影响了唐人的饮食与出行生活,而且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作用不容小视。女性肩负着人类再生产活动的主要责任,在祈子、生产和育儿各个阶段,她们通过敬香礼佛、念诵佛经等活动促进佛教文化融入唐人的生育习俗。在面对疾病和衰老时,她们通过写经造像、绣像立寺等活动表达祛病延寿的愿望。即使最终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她们仍旧淡然处之。在祭祀先人时,她们参预焚烧纸钱、设斋造像、节日祈福等活动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与怀念,进一步促进了佛教融入唐人的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