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鸡峡灌区是陕西省最大的灌区,更是陕西目前最重要的粮、油、果、蔬菜生产基地,因此本文基于遥感方法对宝鸡峡灌区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的了解宝鸡峡灌区的上地利用(LUCC)情况,对灌溉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合理分配和灌溉用水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运用模型对其未来上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可以为政府的土地规划管理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结合研究区的物候历和上地利用类型对该区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建立解译标志,选取各地物的蓝本,以TM1-TM5和TM7共6个波段的灰度值以及NDVI、NDBI和NDWI三个指数值组成的多维矩阵作为初始数据;基于Matlab GUI开发GA-SVM算法软件对初始数据寻优,得到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最优参数γ和C,进而对遥感影像分类:根据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所不同,结合宝鸡峡灌区的统计数据,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个维度分析造成宝鸡峡灌区上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最后,运用Markov模型对宝鸡峡灌区未来18年农用地(耕地和果园)的变化趋势模拟预测。以2009年1月21日遥感影像为例,分类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法总体精度为95.31%,kappa系数为0.9374,较网格寻优总体精度提高了3.4%,较神经网络分类法总体精度提高了5.63%,较最小距离分类法提高了11.14%,说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法优于传统的遥感分类方法,是宝鸡峡灌区遥感分类的有效方法。1995年至2009年间,园林用地面积由364.03km2(19.68%)增加至672.26km2(36.35%)主要是灌区近年来大力发展果品生,一部分未利用地转化为园林用地;而耕地不断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和园林用地,其面积处于下降趋势,由最初的879.00km2(47.52%)降至759.79km2(41.08%)。水体自1995年的17.21km2(0.93%)下降至2009年的13.05km2(0.71%),该变化主要由于河流的改道和河流季节变化导致。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宝鸡峡灌区上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虽然自然因素对宝鸡峡灌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它的作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远小于其他两个因素。在假定人为因素影响不变的情况下,由Markov模型预测宝鸡峡灌区2015年、2021年、2027年耕地和园林用地的变化趋势可知,未来18年内耕地和园林用地的变化趋势仍和现阶段耕地和园林用地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园林用地面积在经济和政策因素的驱动下不断扩张,而耕地因要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其面积则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至2027年,园林用地面积将依次增至681.58km2、823.31km2、871.94km2,分别占总面积的36.59%、44.25%、46.93%,而耕地面积将依次减少至757.02km2、720.79km2、714.49km2,约占总面积的40.64%、38.74%、38.46%。因此政府规划中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对耕地提出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深入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